公元550年,即北魏正平三年,北魏的一代雄主拓跋焘被害而死,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他去世之前和去世不久之后,他的两个孩子拓跋晃和拓跋余也和他一样被同一个人害死。这就是北魏历史上著名的宗爱弑君事件。那么,为什么宗爱会轻松地害死三个拓跋氏的君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场弑君事件背后的历史真相。
太武帝拓跋焘这个人在行政手段上比较铁腕,仇恨反叛者或者潜在的敌人,但是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百姓态度非常和蔼。在正平年间,太武帝拓跋焘曾经先后做过裁减冗员,大赦天下这样的事,目的就是为了让在战乱中吃尽了苦头的百姓可以有继续种地谋生的心思。
然而,对于造反作乱的人,拓跋焘的手段就非常铁腕了。正平二年,从南方来的五千多户降民在中山造反,被当地的军队镇压了。事后,拓跋焘查明是沮渠万年和这些降民互相串通,才生出这样的事端,于是拓跋焘直接赐死了沮渠万年。
在行政方面,拓跋晃和自己的父亲拓跋焘简直不是一个画风。比如,拓跋晃反对均田制,更欣赏土地私有的经济制度。在他监国的时候,曾经亲自从农民手里购买土地,修建庄园和私田,再从佃户头上收租子牟利。大臣高允认为这样的行为容易失去民心,表示强烈拒绝,但是拓跋晃没有采纳。
除了在经济问题上政见不合之外,对于处理大臣的严苛程度上,拓跋晃与拓跋焘的意见也一点也不一样。比如,在崔浩惨案中,拓跋焘处决了崔浩和他的下属宗钦和段承根,这场惨案的结果可谓是血流成河,人头满地。崔浩身边的人,上到崔浩的亲戚,下到书童,小吏,被杀了128人,都被诛灭了五族。负责写诏书的高允觉得牵连的太多了,于是苦苦哀求拓跋焘身边的近臣,要求见拓跋焘一面。
一见到拓跋焘,高允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崔浩犯了什么样的罪过,这不是臣能知道的。可是,他的亲戚,下属和奴才里有很多人都是无辜的,罪不至死啊。”拓跋焘大怒,要把高允也杀了,是拓跋晃下跪叩拜,连连求情才让拓跋焘消气,放过了高允。接着,长叹一声,“没有这个高允,又要多死几千口人了。”
从这些故事里,我们可以发现,拓跋晃具有明显的地主阶级的特点,对待百姓,他不认为剥削是错误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对待无辜的人,拓跋晃又非常具有同情心,不忍心看到他们死去。这种性格在无形中为他和父亲之间制造了矛盾,也让他有了致命的弱点。
拓跋晃做事细心精明,但是拓跋焘的亲信宗爱,性格阴险残暴,总是做些不法之事,所以拓跋晃非常讨厌宗爱。拓跋晃的下属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因为深得拓跋晃信任,也经常处理政务,因此免不了和宗爱之间要因为打交道而发生矛盾。
一次,宗爱的小辫子被仇尼道盛和任平城发现了,因为担心这件事被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报告给拓跋焘,于是宗爱先下手为强,向拓跋焘诬告仇尼道盛和任平城,拓跋焘大怒,杀了拓跋晃手下的很多官员。不久之后,因为担心自己也被父亲杀死,拓跋晃忧郁成疾,不久就去世了。虽然宗爱没有亲手杀了拓跋晃,但是他利用拓跋焘轻视大臣而拓跋晃重视大臣,拓跋焘多疑铁血而拓跋晃心理比较脆弱,又有同情心的特点。让拓跋晃最后因为父亲的怀疑抑郁而死,这比亲手杀人更加歹毒。
比起草原上的汉子,拓跋晃更像是一个知识分子。他五岁的时候就具有了惊人的记忆力,能做到过目不忘,尤其是特别喜欢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
对于儿子这样的优点,拓跋焘觉得十分惊奇。不过,惊奇之余,他也没有吹捧儿子,而是经常带着儿子去南征北战,给他一些执政的机会。征讨和龙的时候,拓跋焘让拓跋晃担任录尚书事。征讨凉州的时候,拓跋焘开始让拓跋晃监国。
拓跋焘征讨河西的时候,李顺收受沮渠氏的贿赂,说姑臧周边没有水源和草场,是拓跋晃先表示质疑。果然,到了姑臧,拓跋焘发现自己被李顺骗了,于是对拓跋晃大加赞赏。然而,拓跋晃却非常惭愧,面对亲信们,他叹息不已,认为自己虽然起了疑心,但是没有坚决制止拓跋焘,让拓跋焘耽误了战机,这让他有什么面目自夸呢。
太平真君四年,拓跋晃跟随拓跋焘去讨伐柔然,经过鹿浑谷的时候,正好与柔然大军碰面。北魏士兵一开始非常恐惧,战阵一下子就乱了。拓跋晃建议拓跋焘打闪电战,集中攻打柔然大军防守衰弱的地方。尚书令刘洁担心有伏兵,建议拓跋焘等着。拓跋晃这次表示坚决反对,拓跋焘考虑了很久,派人抓住了柔然的一个斥候。一打听,发现这群柔然士兵并不是主力,而是逃兵。之后,拓跋焘开始经常和拓跋晃谈论军事。
虽然拓跋晃推崇土地私有,但是对待农民,他的行政举措并没有那么严苛。拓跋晃在监国时,要求没有耕牛的农民和有耕牛的农民可以互相合作,有牛的农户可以帮助没牛的种22亩地,没有耕牛的帮助有牛的家庭种七亩地来做回报。拓跋晃又加大了对酗酒,表演杂戏,从事商业贸易的人的打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艺和商业的发展,但是也处罚了那些闲汉,使得百姓们开垦出的农田越来越多了。
由此可见,拓跋晃的聪明其实不输于拓跋焘,作为北魏封建贵族,他虽然不认为剥削为耻,但是对待那些本应该被剥削的对象,拓跋晃的手段比那些把百姓的命不当命的贵族要温和太多了。也正因为这种性格弱点,拓跋晃有时候会管一些不应该管的闲事。
崔浩因为听信亲信的建议,把北魏的《国史》刻在了石碑上,不但如此,他还把这块石碑放在郊外祭祀的神坛附近。拓跋焘的祖先们做过的事情桩桩件件都被放在了石碑上,当然,其中也包括各位北魏大臣为了大局做的一些不光彩的事情。
看起来崔浩的行为不算什么,但是换个思路想想,如果把事情放在明朝,有个大臣在明宣宗时期把朱元璋要过饭的事情放刻在石碑上,再放在大街上让百姓阅读,这简直就是作了大死。北魏的百姓如果看到北魏的历史故事,纷纷表示赞叹,决心刻苦努力,我估计拓跋焘还没那么生气。问题是,当时的百姓没多少读过书的,一看到北魏先祖做的一些所谓的丑事,竟然当做了茶余饭后的段子笑柄。更糟糕的是,这种场面竟然被一些和崔浩作对的鲜卑贵族看到了,他们一怒之下把事情上告给了拓跋焘。
拓跋焘也十分生气,立刻要求负责撰写史书的崔浩和高允前来问话。
拓跋晃听说之后,赶快通知了高允,让高允按照自己的话回答,这样可以让事情大事化小。果然,拓跋焘询问高允,这部书是不是崔浩一个人写的。结果高允据实回答,说《先帝记》和《今记》是他和崔浩一起写的,崔浩因为是总编并没有写多少,大部分都是自己写的。拓跋焘大怒,要杀了高允。
拓跋晃立刻打圆场,“父皇,这个高允就是被吓傻了,我之前已经查问过他了,他说确实是崔浩一个人写的。”拓跋焘继续质问,结果高允不卑不亢,继续如实回答。拓跋焘看到高允这么实在,竟然放了高允一条生路。
接着,拓跋焘又询问崔浩,结果崔浩答不上来。于是,拓跋焘就下令杀了崔浩。这场惨案波及了卢氏、郭氏、柳氏等大族。事后,拓跋晃责怪高允太实在,反而让拓跋焘更生气了,引发了这么大的杀业,连高允自己都险些自身难保。翻遍史书,能够在臣子快要被杀的时候求情的皇族屈指可数。
英明如汉武帝,也因为顾及窦太后,王太后而让赵绾,王臧,窦婴等大臣被杀而留下遗憾。而拓跋晃仅仅因为高允给自己讲过经书就为他求情,这种干净的性格让他拥有了人格魅力,也给了宗爱这种人害他的机会。
宗爱,是一个连父母故乡都不知道在哪里的人,历史上只记载了他是罪臣之后,因为犯罪成了阉人,也就是后世的朝代的太监。不过,此人心机深沉,经过了深宫沉浮,他竟然做到了中常侍和秦郡公。拓跋晃抑郁而死之后,拓跋焘经过详查,发现东宫的大臣们是无辜的,于是悲痛不已。
宗爱担心拓跋焘回过神来杀了自己,于是在正平三年二月除掉了拓跋焘。和薛提等人勾结在一起,隐瞒了拓跋焘的死。之后,宗爱的死党兰延认为拓跋浚年纪小,容易控制,打算扶植拓跋浚。宗爱认为毕竟是自己害死了拓跋晃,于是伪造赫连皇后的诏书除掉了和拓跋晃关系比较好的拓跋翰,迎立拓跋余为帝。
拓跋余因为自己得位不正,于是经常用金钱宝物赏赐臣子来收买人心。但是,他经常彻夜酗酒,听人演奏,到处田猎,乱花国库的钱,边境告急,他也不管,百姓们都不喜欢他。不久之后,由于宗爱专权,拓跋余担心宗爱谋反,于是开始施展手段从宗爱手里夺权。结果,反而被宗爱借祭祀祖庙的机会杀死了。
拓跋余死后,羽林郎刘尼劝宗爱立拓跋浚,宗爱表示反对,想要在皇子中找个好控制的当皇上。之后,刘尼与源贺,陆丽等人取得联系,众人带拓跋浚入宫,先是除掉了宗爱,之后拥立拓跋浚为帝。这才结束了一场变乱。
太武帝在正平年间曾经通过许多举措,企图和自己针对过的人达成和解。在生命的尽头,他不再把降民放在军镇,而是把他们安置在京城附近。在生命的尽头,他哀叹自己在位时刑法太过严苛,以至于死在他手上的人太多了。
之后,他要求大臣修改律令,让大臣们适当减轻处罚力度。在生命的尽头,对于佛教的禁令,也得到了松弛,民间开始有百姓偷偷信奉佛教。在生命的尽头,他和一生的对头刘义隆互相进贡礼物,他们互相攻击,互相算计,却最终短暂地和解,甚至连退场的方式都出奇的一致。在生命的尽头,他一心要封孙子为高阳王,但是最终因为大臣们以嫡皇孙不能做藩王为由而作罢。
三个拓跋氏的君主都因宗爱而死,也不不得不说十分可惜。太武帝拓跋焘,其一生以刀兵开始,以刀兵结束,在45岁就被迫走向了人生的终点。人们称赞他和冒顿一样,但是因为没有冒顿冷酷,他最终死在了亲近侍从的手中,退出了历史舞台。经年之后,其宿敌刘义隆也同样死于宫廷政变。元嘉草草,佛狸祠下,一双好虎,终敌不过窥伺朝纲的恶狼,沦为被后人追忆的红尘月光。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