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浅谈清朝统一天下的原因

2020-07-26新闻10

前言

任何朝代的建立以及灭亡都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明朝灭亡和清朝建立也是如此,明朝灭亡有天意也有人为的因素,而清朝的建立有偶然性也有着必然性。很多人把清朝统一天下的主要原因归结到吴三桂身上,认为如果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那么明朝也不会灭亡。但事实上清朝能统一天下吴三桂是次要原因,人民的选择才是主要原因。

浅谈明末的局势

明朝的灭亡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万历时期小冰河时期就已经逐渐到来了,它给明朝充足的时间来准备。但是朝廷已经积重难返,官僚机构日渐臃肿、阶级固化逐渐完成、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阶级矛盾愈演愈烈、皇族的开销更是拖垮了大明的财政,皇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时的明朝就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虽然活着但是离死已经不远了。如果单纯说是因为小冰河时期的到来而导致明朝灭亡,那么就太过片面了。村东头的老人得了感冒去世了,你能说感冒致命吗?不能,老人并不是因为感冒而死,而是因为多年积攒的病根爆发了。明朝就像一个老人,多年积攒的病根愈演愈烈,小冰河时期只不过引爆了明朝内部矛盾罢了。

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明朝的财政在崩溃之前皇帝想尽一切办法去挽救,因此开始穷征暴敛。财政问题是得到了缓解,但是这个崩溃并没有解决只是从财政转移到农民的身上,以至于导致农民阶级彻底对明朝失望,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就是最好的证明。明朝灭亡后天下为无主之物,明朝的残余势力(南明)、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后金这三大阵营就开始争夺天下。这三大势力谁能取得农民阶级、官僚阶级、士绅阶级的认可,谁就能成为统治阶级。南明是没有办法的,要是有办法明朝也不至于灭亡。李自成已经得到了农民阶级的认可,他只需要取得官僚、士绅阶级的认可就能成为统治阶级,而满清需要取得农民、士绅、官僚阶级的认可才能成为统治阶级。

从这个难度上看李自成是最简单的,而满清是比较难的,至于南明基本上是没有希望的。历史已经放弃了明朝,除非南明能有一场深入到底的革命,但是反观南明各部勾心斗角为了争夺正统甚至不惜开战,内斗已经严重消耗了南明各部的势力以及官僚、士绅阶级对它的认可,可以南明的灭亡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李自成率先进北京城,他要比满清有优势,因为当时的官僚阶级还是比较认可他的,争先恐后迎接李自成就是一个明显表现。接下来我们看看双方的较量,看看为什么清朝能统一天下。

李自成和满清的较量

双方对官僚阶级的态度

官僚阶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级,统治阶级就是依靠文武百官来管理天下,而文武百官掌握行政、军事、财政等重要权利。明朝灭亡之后明朝的官僚阶级并没有受到严重的打击,反而大开城门迎接李自成。但是李自成并没有重赏这些官员(重赏前朝官员以维稳统治是历史惯例),只是承诺了量才取用,而且三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弃用,只录取四品以下的降官。这就导致高级官员的强烈不满,但这还只是李自成的第一步,李自成第二步就将屠刀对准了这些高级官员。李自成下令追赃银,而那些高级官员多多少少都贪污了银两,现在让他们吐出来谈何容易。在严刑拷打下有些官员都丧失了性命,幸免的官员看到如此情形也都开始离心。

对待文官李自成毫不留情,对待武将也同样不留情面,李自成的武将基本上都是农民出身,而京城的那些武将很多都是出自将门世家,两者水平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李自成并没有用哪些武将,反而继续用和他打天下的将军。这就导致了几个问题出现,其一就是故明降将不服农民武将的指挥、其二就是农民武将居功自傲,经常不听李自成的指挥、其三就是部队作战力不高以至于面对正规军时一触即溃。总之在李自成的一系列政策下文官和武将都开始厌恶李自成的统治,他们也迫切的希望有一个新的统治阶级出现。

满清从努尔哈赤开始就十分注重汉臣,努尔哈赤攻下抚顺石招降了守将李永芳,并且提拔成总兵官。这个待遇让不少人看见了希望,范文程(范仲淹后裔)前来参加后金,而在满清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范文程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战争的顺利让努尔哈赤滋生了轻敌的念头,努尔哈赤认为不用汉臣也能统一天下,因此开始冷落汉臣。此时明朝就开始不断策反那些汉官,一时间后金的汉臣纷纷弃暗投明。汉臣的离去动摇了后金的根基,之后满清开始反思对汉臣的态度,并且重视汉臣,多尔衮更是将此政策发挥至极致。

多尔衮第一步就是重用故明的官吏,满清进北京之后明朝旧臣只要归顺一律准用,此举与李自成截然相反,而故明旧臣在经过李自成的打压之后迎来了一丝曙光,自然是争先恐后的归降清朝。在清朝的优待下文武百官纷纷转投阵营,这些人在清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吴三桂只是故明官吏的一个缩影,从吴三桂身上我们就能看出李自成和多尔衮对待故明旧臣的态度。赢得官僚阶级的认可之后满清就已经胜利一半了,而满清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赢取士绅阶级的认可。

双方对士绅阶级的态度

“皇权不下县,县下唯宗族”意思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机构不会下放到县级以下的行政单位,而县级以下的行政单位全靠宗族的约束。宗族需要皇权的认可,并且借此谋取更大的利益,而官僚机构也需要宗族做一个中间人,以便更好的管制百姓。这是官僚机构和百姓之间的中间人,在科举制以前这一阶级就是宗族(也可说是世家、门阀),但是科举制之后就加入了一个读书人群体,形成了士绅阶级。统治阶级传话给官僚阶级,官僚阶级传话给士绅阶级,最后士绅阶级把皇命传到农民阶级,这中间缺少任何一环都不行,因此取得官僚阶级的认可之后清朝就开始讨好士绅阶级。

在清朝之前李自成也面对过士绅阶级,但是李自成就并没有讨好士绅阶级,李自成放任大顺军四处抢劫,导致士绅阶级不满。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济宁动乱,大顺军进入济宁后四处敲诈士绅,最终士绅联合起来全歼大顺军。士绅阶级本身就是官僚阶级的传话筒,山东的士绅放弃了大顺政权势必需要找一个官僚集团来对接,当时济宁的士绅匆忙间重新建立了忠于大明的政权。这只是一个缩影,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情况出现,大顺放任士兵抢掠得罪了士绅也是一个事实。

与李自成不同,多尔衮对士绅阶级也是十分优待的。首先多尔衮承认了故明士子的功名,保持了这些人的身份,以便这些人能通过特权攫取财富。其次就是大开科举,开科举的目的就是拉拢士子之心。多尔衮摄政七年一共录取了一千多名进士,这些人逐渐取代故明旧吏,对清朝更加忠诚。对于士绅阶级来说谁当皇帝并不重要,该交的皇粮仍旧要交。而且士绅阶级是十分渴望和平的,因为战争时期会有农民起义军劫掠士绅,所以他们比百姓更渴望和平。清朝赢取了官僚阶级的认可,然后又取得了士绅阶级的支持,最后就是农民阶级。

双方对农民阶级的态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论王朝的兴替最苦的就是农民阶级,李自成起家就是靠着农民阶级的认可。李自成取得农民阶级的认可纯粹是农民混不下去了,最终选他带农民找一条出路。但是李自成昏招频出,在清朝的打击下逐步败退。双方在农民阶级上也展开了争夺,只不过李自成不如多尔衮。李自成只讨好大顺政权的农民,放任农民军四处劫掠,虽然赢取了大顺农民阶级的认可,但是却失去了天下民心。而农民阶级眼光有局限性,在李自成败退的时候纷纷转投其他阵营,李自成也就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而多尔衮则是不同,清朝定都北京之后多尔衮就下令京城内凡是乞丐全部给钱给粮食,让其生存下去。之后禁止军队抢劫百姓,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等行为,力保京城的治安稳定。古代的百姓基本上都是文盲,华夷之辨的观念根本就没有。李自成在北京的时候到处都是烧伤抢掠,而多尔衮在北京的时候一片祥和,百姓自然知道该选择谁。百姓本身就具有盲从性,外加上士绅的不断宣传,最终百姓阶级还是认可了满清。

总结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我们不能片面的拔高某个人的作用,明朝因为崇祯而灭亡、清朝因为吴三桂而入关、多尔衮英明摄政让清朝坐稳了天下,不可否认这些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但是并不全面。明朝已经积重难返了,就算没有崇祯,那么也会灭亡。就算吴三桂不打开山海关,那么清朝也早晚会攻打过来。多尔衮英明摄政确实是清朝迅速统一的原因之一,但是只要政策没有问题,那么清朝统一也只不过是时间上的问题,过分强调人为但是不注重政策和制度都是不对的。多尔衮的政策取得了官僚、士绅、农民阶级的认可,清朝统一就是必然的,南明、李自成、张献忠如果不改变那么早晚会灭亡。

#清朝#李自成#吴三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