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南京藏书家

2020-07-17知识7

清末四大藏书家的[三、皕宋楼] 昭和五年(1930年)出的《静嘉堂文库图书分类目录》-原属皕宋楼藏书的有:宋版书一百二十四部,二千七百七十九册;元版书一百一十六部,二千零七十册;金版书一部,十册。皕宋楼藏书散出,如吴兴周越然之言言斋,曾收宋纂图互注《南华真经》、稿本《吴兴蚕书》、明初本《管子》、吴钞《疑狱集》、丁钞《栲栳山人诗集》等八种。惟宋元版书多,总藏量也富,至光绪八年(1882年),不计普通坊刻之本,总数已达十五万多卷,远超天一阁。陆心源于1894年方去世,此时总量应该还要多,散失,至1907年出售时的藏书数尚有四千部二十万卷。1993年中华书局出版《清人书目题跋丛刊》,《皕宋楼藏书志·续志》以晚清的辈分而列《丛刊》第一种。(注:皕宋楼和十万卷楼为陆氏故宅的二室而已,陆心源亲手所建为潜园,规模宏大,他的另一藏书楼—守先阁即在其中,守先阁嘉惠学子,空前绝后,待后叙。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陆心源长子陆树藩将皕宋楼十万卷楼守先阁等藏书售于日人,举造成中国文化遗产的重大损失,著《书舶庸谭》的董康说:“古芬未坠,异域长归,反不如台城之炬、绛云之烬,魂魄犹长守故都”,称“皕宋楼事件”。陆树藩将守先阁剩余之书捐赠给刚办的海岛图书馆,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什么意思 假:借。整句意思是: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出自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选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什么意思 假:借。整句意思是: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出自明代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选段: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抄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向左转|向右转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文章主旨: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晚清四大藏书家分别是谁? 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 藏书楼”,是 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 海源阁、归安陆氏宋楼、钱塘丁氏 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 四大家”。四家,首推铁琴铜剑楼,是清中叶以来,历史最长久。诗云:“琴剑飘零百百宋空,八千卷散海源同;峥嵘一阁留天壤,文献东南此大宗。诗中所提是晚清南北四大藏书楼,即江苏常熟铁琴铜剑楼(南瞿),山东 聊城海源阁(北杨),浙江湖州陆氏 百百宋楼,杭州丁氏嘉惠堂八千卷楼。[一、铁琴铜剑楼]铁琴铜剑楼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古里镇,是清代四大私家藏书楼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285平方米。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名“恬裕斋”,创始人 瞿绍基,瞿氏五代藏书楼主都 淡泊名利,以藏书、读书为乐。瞿氏第二代、绍基之子 瞿镛,对 鼎彝古印 兼收并蓄,在金石古物中,瞿氏尤为珍爱一台铁琴和一把铜剑,铁琴铜剑楼由此得名。在全国各地的众多古藏书楼中,铁琴铜剑楼与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浙江归安陆氏“百百宋楼”、浙江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合称为全国四大藏书楼,有“南瞿北杨”之称。四大藏书楼中,铁琴铜剑楼巍然独存。该楼系荫棠准能帮忙介绍一些藏书家?以及怎样成为藏书家? 范缜,天一阁创始人。做藏书家很不容易的。不能靠一时兴起,否则长不了的。推荐余秋雨《风雨天一阁》。你知道哪些关于藏书家的趣事? (谢邀!提到藏书不得不说说清末四大藏书家,又名“晚清四大私人藏书楼”,是清朝末年蔚然壮观的藏书习惯形成的最为著名的四大书籍收藏家及其藏书楼。具体指“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杨氏海源阁、归安陆氏皕宋楼、钱塘丁氏八千卷楼”,史称“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一、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特点:铁琴铜剑楼以藏书质量高、数量多、前后长达百余年而著称于世。收藏多宋元善本,所藏书籍十万余卷。主要藏书人:瞿绍基(1772—1836)清著名藏书家。字厚培,号荫棠,江苏常熟人,书斋名为“恬裕斋”,是铁琴铜剑楼最先的名字,取古文“引养引恬”、“垂裕后昆”之意,用来藏书。清同治十三(1874)年,为避“光绪帝载湉”之讳改称“敦裕堂”。此后瞿绍基和他的儿子瞿镛收藏了铁琴一张、铜剑一把后,并把铁琴铜剑放在后楼,便把藏书楼改称为“铁琴铜剑楼。著作有《恬裕斋藏书志》4卷,《恬裕斋书目》4卷,由劳格校定。瞿绍基虽然家境富裕,但为了收集古籍,省吃俭用,“有一裘三十年(一件皮衣传数十年)之风,惟好聚书”。二、山东杨氏海源阁特点:海源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由聊城进士杨以增所建,历经四代人悉心相守,总计藏书四千余种,二十二万余卷,其中宋元丁丙的著名藏书家 与丁申皆嗜藏书,家有“嘉惠堂”,藏书闻名。与瞿镛、陆心源、杨以增并称清末四大藏书家。其家世有藏书之习,祖父丁掌六就已在杭州梅东建楼储书,他感于在北宋时先祖丁顗就建有“八千卷楼”,遂又请题其书楼为“八千卷楼”。父丁英(字洛耆),亦喜藏书,所购几万卷。至丁申、丁丙兄弟时,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总书楼名“嘉惠堂”,楼中分别辟名为“八千卷楼”、“小八千卷楼”、“后八千卷楼”、“善本书室”、“甘泉书藏”、“济阳文府”、“当归草堂”等。朝访夕求,凡齐、燕、楚、赵、越、秦、晋间,听说有善本,必得而后以已。历30余年,藏书8 000种,总数共达30万卷。计有宋元刻本200余种,铭刻经本、旧抄善本及著述稿本极多,收藏乡土文献亦多,具有地方特色。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贡献。藏书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售于江南图书馆,现存于南京图书馆。藏书印众多,主要有“八千卷楼珍藏善本”、“丁氏八千卷楼藏书之记”、“辛酉劫后所得”、“钱塘丁氏藏书”、“嘉惠堂藏阅书”、“小令威竹书堂”、“求己室”、“东门莱侬”、“强圉涒滩”、“钱塘清望世家”、“十载孤儿”、“济阳文府”、“青门词隐”、“四库著录”、“曾藏八千卷楼”等数十种印章。南京最好吃的藏书羊肉馆是哪家,可以推荐几家吗? 没有李贽《藏书》 李贽李贽(1527-1602年),字宏甫,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族。原籍河南,姓林,元朝以后迁来福建。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林姓御史,被扣上“谋反”罪名,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回教,不受 儒学传统观念束缚。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26岁中举人。30岁至45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礼部司务、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20多年宦海生涯,他耳闻目睹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 南沿海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他与那些昏官迂儒和假道学格格不入。54岁那年,毅然辞官,寄居湖北黄安(今红安县),同大官僚耿定向的二弟耿定理探计学问。耿定理死后,耿定向屡次来信指责李贽“超脱”,两人遂由思想上,政治上的分歧发展为公开的激烈论战。李贽只好移居黄安邻县的座城经摩庵,过着半僧半俗的“流寓”生活后来他干脆把妻女送回原籍,自己则在座城龙湖芝佛院落发,同友人周友山等知己在青灯古佛下讲学论道。他的《焚书八千卷楼是哪位藏书家的书楼? 八千卷楼是中国清代杭州丁丙藏书楼。丁丙,字嘉鱼,别字松生,晚号松存。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与其兄丁申在其祖父丁国典、其父丁英藏书的基础上访求

#明朝#李贽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