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浙江藏书家 近代杭州藏书家名

2020-07-26知识8

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是哪四座啊? [一、铁琴铜剑楼]铁琴铜剑楼位于历史文化名城常熟古里镇,原名“恬裕斋”,创始人瞿绍基.[二、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清代)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杨以增所建[三、宋楼]湖州的皕宋楼:皕宋楼藏书为三部分:皕宋楼(藏宋元刊及名人手钞手校者)、十万卷楼(藏书以明刊本为主)、守先阁(.藏明后及明刊的重校本和传钞本)。(注:皕宋楼和十万卷楼为陆氏故宅的二室而已,陆心源亲手所建为潜园,规模宏大,他的另一藏书楼—守先阁即在其中,守先阁嘉惠学子,空前绝后,待后叙。[四、八千卷楼]中国清代杭州丁丙藏书楼。丁丙,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明代藏书家沈启原有怎样的故事? 作者:郭小凤,延安大学2015级历史学本科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沈启原(1526-1591),字道初,又字道卿,号霓川,一号存石,浙江秀水(今嘉兴)人。他是明代著名的藏书家,人称“博物君子”,可见沈启原一生涉猎之博、藏书之丰。而说道沈启原不可不说的是他的家族—长溪沈氏。16、17世纪的嘉兴地区流传“江南沈最盛”的说法,该‘沈’自然指长溪之沈,沈氏祖籍位于河南开封,宋时来到会稽,后长期居住秀水之长溪,由此而来。而长溪沈氏之所以闻名于世便是由于其为著名的文献世家。长溪沈氏自其祖父沈温的时候开始成为望族,其父沈谧、其子沈自邠以及他自己均为进士,一家三门进士,自此开始满门兴盛。其家族成员不仅文采风流,更是藏书家辈出,绵延五代之久。而沈启原父亲格外喜欢藏书,据说曾建藏书楼“万书楼”,称其“万书”,可见长溪沈氏的藏书事业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颇具规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沈启原受到父亲的影响,亦对藏书有很大的兴趣,索性继承家学。沈启原的藏书楼则名为“芳润”,但实际上闻名于世是以“存石草堂”为名的。沈启原还著有《存石草堂书目》十卷,对他的大规模藏书加以整理编写。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巢云馆诗纪》、《鷃园草》等。他的好友。沈麟士的藏书之家 南朝齐学者、藏书家。字云祯。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幼骏敏,家贫无以为生,常常边织帘边读书,乡里号称“织帘先生”。年长后,遂博通经史。常苦于无书多读,于是云游都下,得以历观四部藏书以归。遂不与世人沟通往来,笃志以藏书、读书、著书为本,乃隐居吴差山中,专心藏书、讲经、教授,从学者数百人。元嘉末至永明中朝廷曾数次征其为官,坚辞托疾不就。家藏书几近万卷。家曾经遇火烧毁书籍达数千卷,他痛心不已。时年已过80,发愤抄书,仍于灯下手自抄录烬余残缺遗书,复成数千卷,满数十箧。著有《周易两系》、《孝经》、《老子要略》、《庄子内篇训》等数种,疏注五经数十卷。丁氏名人有那些 三、历史名人 丁 恭:山阳东缗(今山东金乡县东)人,汉代学者,时称大儒,曾任谏议大夫、博士。。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4005.html?wtp=tt为何说陈振孙是大藏书家? 陈振孙,南宋藏书家,目录学家。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陈振孙生性喜好藏书,以藏书而闻名,先后从事藏书活动长达40年。在通判兴化军做官时,先后寻访购买和传抄了当地的藏书家李馥,方渐,郑樵,林霆等人的藏书,在江西南城担任县令的时候,在当地有藏书家,他便抄写摘录了许多难得一见的藏书。比如说唐代元度编撰的《九经字样》,是五代时期刊刻印刷的古京本。而且还借阅抄录了官方严令禁止刻印发行的图书,比如《奉诏集》,《龙飞录》,《思陵录》等等书籍。全部都是非常珍贵的藏书,珍藏版,取名叫“直斋”。陈振孙不仅仅只是在莆田收书,在他之前曾任职过的地方,浙江,江西,福建,都曾不辞辛劳地向当地的学者以及藏书家请教,购买和传抄典章书籍,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收藏和视野。经过数十年对藏书的深刻印象以及材料的累积,他将自己对于古代书籍的整理探究的心得,仿照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撰写编成了《直斋书录解题》,这也是我国第二部非常著名的私家藏书目录,对古代目录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除了研究心目录学,陈振孙对于理学也很有研究。近代杭州藏书家名 以下摘自《杭州市志—藏书家》五、清 代清代杭州的藏书事业进入鼎盛时期。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瓶花斋主吴焯,藏书既丰富又精良,在当时的藏书家中颇有声望。他搜集的《江湖集》有64家、95卷之多,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吴焯死后,其子吴城、吴玉墀亦好藏书。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吴玉墀进呈佳本305种。道古堂主杭世骏,“藏书之富,甲于武林”。王瞿《道古堂集序》说:“堇浦于学无所不贯,所藏书拥榻积几,不下十万卷”。他还建补史亭作藏书之用。振绮堂主汪宪,乾隆年间著名藏书家之一。其子汪汝王粟继承父志,亦好藏书,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他呈书219种。据《振绮堂书目》载,汪家藏书有3300余种,6.5万卷之多。知不足斋主鲍廷博,家藏书主要依靠收购和抄录当时两浙著名藏书楼的珍本异籍,藏书达万卷。乾隆修《四库全书》时,他命子进呈藏书626种。寿松堂主孙宗濂,以藏善本、精本闻名于世,所藏《汉书》(宋刊本)为当时仅见。孙宗濂死后,其子仰曾亦酷爱藏书,家藏益富。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应诏进呈藏书230种。八千卷楼主丁丙为当时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八千卷楼。古代有哪些藏书家和藏书楼。藏书又什么特点? 藏书楼,中国古代供藏书和阅览图书用的建筑。中国最早的藏书建筑见于宫廷,如汉朝的天禄阁、石渠阁。宋朝以后,随着造纸术的普及和印本书的推广,民间也建造藏书楼。浙江。古代有哪些藏书家和藏书楼。藏书又什么特点? 藏书家:韦述、苏弁、赵明诚、司马光、李清照、元好问、杨士奇、王世贞、黄宗羲、胡震亨等等。藏书楼:明代范氏天一阁、毛氏汲古阁,晚清四大家的聊城杨以增及其海渊阁、常熟瞿镛铁琴铜剑楼、吴兴陆心源皕宋楼、杭州丁丙八千卷楼等。我国古代有明确记载的藏书家约为4000余人。大部分属于私人藏书家。他们建造的藏书楼始于北魏,距今已1500余年。我国藏书家大多生活在交通便捷、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也有一部分生活在历朝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关于“藏书家”的标准或定义,学者们有不同看法,但江浙地区是中国历代藏书最繁盛的地方,明清两代是我国藏书家发展的高峰,这是毫无疑义的。中国古代藏书家虽然将藏书“密不示人”,却将藏书用来治学、修身,甚至治国平天下。其对藏书的利用是有进步意义的。清代学者洪亮吉将藏书家分为5种:其一是“推求本原,是正缺失”的考订家;其二是“辨其版片,注其错伪”的校雠家;其三是“搜采异本,补石室金匮遗亡,备通人博士浏览”的收藏家;其四是“第求精本,独嗜宋刻”的鉴赏家;其五是“贱售旧家中落所藏,要求善价于富门嗜书者”的所谓掠贩家。洪氏所说的考订家等,无一不具有专门之学,就连他最瞧不起的“掠贩家”也大多有。

#清朝#明朝#四库全书#丁丙#中国古代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