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那下一句是什么 佛经中说:人生有八种2113苦痛,生5261,老,病,死,爱别离4102,怨憎会,五蕴炽盛。经此八苦纠缠,人1653的一生才算得上圆满。生老病死本就是一个循环,人之生也,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与人道相应者,则投生为人,最初流爱为种,揽父母精血,纳识业为胎,怀胎十月,一朝分娩,众人欢喜,而此中之苦,只有母亲和婴儿知道。只因为由这“呱,呱”一哭,竟哭出无数的痛苦出来。以为人之一生从此起不知道要吃足了多少苦头。至于老病死亡,更让人之一生充满了无数的身苦。诗曰:“流泪暗思童稚乐,见人空话壮年强”是老的恐慌。“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世间哪有无病之人,更有寂寞孤逝,冥途渺渺,幽怨重重,假使生前妄造恶业堕于三涂,其苦更不堪设想!正所谓,此身不向空门度,更向何处消此业?皈依三宝的弟子,端能看透生死,念佛必蒙垂接引,赋归极乐亦欣然!扩展资料:佛经的作用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
\ 1,出自《大涅盘经-第十二》。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366303161八苦乃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2,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扩展资料佛陀为什么要讲无常、人生八苦。佛教的本质是让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不需要过于的想要,得到,执着不放。而是要我们加倍努力地创造,奉献自己的价值,造福社会,互助互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宇宙法则,也是因果。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下一句是什么 佛教说人生有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所谓“五阴炽盛”,的解释是:八、五阴炽盛苦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引自:http://baike.baidu.com/view/3984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