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用实验动物与人肠道主要菌群多样性比较
简述正常菌群概念及其生物学意义。 正常菌群:生活2113在健康的人或动物各部位、数量大、5261种类较稳定、一4102般能发挥有益1653作用的微生物种群。这些细菌,有些只作暂时停留;而有些由于与人类长期相互适应以后,形成伴随终生的共生关系。生物学意义:生理意义:正常菌群不仅与人体保持平衡状态,而且菌群之间也相互制约,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在这种状态下,正常菌群发挥其营养、拮抗和免疫等生理作用。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生物体的特定部位生长后,对其他的菌群有生物拮抗的作用。产生这种生物屏障的往往是一些厌氧菌。正常菌群通过紧密与黏膜上皮细胞结出来占领位置,由于在这些部位数量很大,在营养竞争中处于优势,并通过自身代谢来改变环境的pH值或释放抗生素,来抑制外来菌的生长。营养作用:正常菌群的存在影响着生物体的物质代谢与转化。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维生素的合成,胆汁的代谢、胆固醇的代谢及激素转化都有正常菌群的参与。免疫作用:正常菌群的抗原刺激可以使宿主产生免疫,从而减少了本身的危害。已有实验表明,某些诱发的自身免疫过程具有抑癌作用。
B.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宜采用标志重捕法 A、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对酵母菌计数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故A正确;B、在观察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故B错误;C、在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漂洗的目的是洗去多于的解离液,而染色在漂洗操作后,故C错误;D、在利用花生种子作为鉴定脂肪的材料中,用酒精洗去多余的浮色,故D错误.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