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范仲淹改革波谲云诡:一座小小的军事堡垒,竟成分裂改革派的元凶

2020-07-26新闻9

庆历三年,元昊请求议和,宋夏休战,西线边事稍宁,宋仁宗便将镇守西陲的范仲淹召入朝廷,推行改革,即庆历新政。但让范仲淹没想到的是,改革才刚开始,自己就与革新派的亲密战友韩琦产生了矛盾,而这个矛盾的始作俑者,竟是宋夏边境线上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寨。恰恰是这座小城寨,成了分裂革新派的“元凶”,而这也让改革陷入了一片迷雾之中。

就在新政正式推行的九月,朝廷接到西线主帅郑戬的奏报,请求在水洛城修筑军事城寨;作为宰执的范仲淹,一直主张在宋夏边境修筑城寨来抵御西夏的进攻,郑戬的建议正好与自己的战略意图一样,于是便同意了,并申报宋仁宗批复。但是,修筑水洛城却遭到了枢密副使兼陕西安抚使韩琦的强烈反对,最后差点酿成大规模流血冲突事件。要想明白这场纷争的前因后果,首先要弄明白水洛城的地理位置及战略意义。

范仲淹剧照

水洛城位于今陕西庄浪县境内,处于宋夏边境地带,宋朝位于城南,西夏则位于城北。水洛城位于宋朝军事重镇秦州、渭州的中间地带,秦州位于西夏国的西南部,离西夏过境比较远。西夏军队要想进攻秦州,就必须经过水洛城,这就意味着水洛城具有很重要的军事意义。

因为水洛城是蕃汉杂居之地,居民由宋夏两国的流民组成,有数万户人家,城内生活设施齐全,俨然是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因此,宋夏交战的数年,水洛城一直在宋夏两国徘徊,既向宋朝称臣,又向西夏低头,两边都不得罪。而宋夏两国也乐见其成,双方都把水洛城默认为两国的军事缓冲地带,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地去攻取水洛城。

由此可见,水洛城的战略地位很重要,谁占据了水洛城,就意味着掌握了秦州攻防战的主动权。

范仲淹之所以同意修筑水洛城,就是看中了它的军事价值,早在庆历二年,当时范仲淹还在西线负责防御西夏,就曾上表朝廷,请求修筑水洛城。范仲淹认为,如果修筑了水洛城,并在此驻军,西夏军队就不敢贸然侵宋。若西夏军队进攻水洛城,秦州兵马可以驰援;若西夏军队进攻秦州,水洛城则可以断其后路。更重要的是,水洛城一旦修成,等于是打通了秦州和渭州的交通要道,这样,像之前的好水川之败,就可以避免。

当年西夏准备进攻渭州,时任陕西经略安抚使的韩琦,便命任福为主帅,率军深入西夏过境攻打其大后方,并驻军于好水川。但由于任福过于轻敌,中了西夏诱敌深入之计,导致后勤跟不上,部队缺粮,最终被西夏军队围歼,任福战死。如果当时水洛城驻军了,只要西夏去攻打渭州,水洛城的军队就可以驰援渭州,给西夏军队来个前后夹击,宋军完全犯不着以深入西夏境内的方式来牵制进攻渭州的西夏大军,也就可以避免好水川之败。

况且,水洛城地区有几十万百姓,当地的蕃汉居民向来与西夏不和,有心归附宋朝。只要宋朝修筑好水洛城,驻守少量宋军,当地军民自然就会帮忙守城。一旦战事发动,甚至可以征召当地的数万蕃兵,这对于缓解宋朝西线的军事压力有很大帮助。

不过,由于当时宋夏两国正值和解,再修筑水洛城的话,会引发西夏误解,不利于两国议和,因此,范仲淹修筑水洛城的提议就被搁置下来了。

庆历三年,宋夏签订了正式的盟约,两国休兵,西夏向宋称臣。而水洛城的首领也想归附宋朝,时任西线主帅郑戬大喜,就派了静边寨寨主刘沪前去收编水洛城的部队。但是,当刘沪到了水洛城下之时,城内又出现了内乱。原来,在归附宋朝的问题上,各方势力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有的人认为与其归附宋朝,还不如归附西夏,因为宋朝自视国力比西夏强大的多,归附宋朝,不会得到宋朝太大的尊重,反倒不如归附国力弱的西夏,更能获得实惠。因此,双方就争吵个不停,刀兵相见,结果亲附宋朝的首领被杀了,水洛城就把刘沪拒之门外了。

刘沪雕塑

刘沪一看,既然水洛城的人出尔反尔,那就打呗,打不赢西夏,难道还收拾不了一个小小的水洛城,一顿操作,把水洛城的数万蕃兵杀得哭爹喊娘。本来,水洛城有点瞧不起宋军,觉得战斗力太弱鸡,可这次一打,瞬间觉得宋军比西夏军强多了,哪还敢抵抗,乖乖地向刘沪投降了。但是,水洛城的几个首领担心归附宋朝,会激怒西夏,万一西夏来攻,以水洛城目前的防御水平,根本就守不住。因此,他们就向刘沪提了一个要求,希望宋朝能出钱,修筑一下水洛城的工事,

就这样,西线主帅郑戬才上表朝廷请求修筑水洛城,范仲淹自然是大喜,就立即奏请仁宗,仁宗也同意了。于是,郑戬就命刘沪开工修城。

但是,三个月之后,朝廷又收到了韩琦的奏章,反对修筑水洛城,理由如下:

一,庆历三年,宋军已经在仪州黄石河附近打通了一条新通道,从渭州到秦州不再需要经过水洛城,而且,相比于水洛城与附近城寨的距离,黄石河路更近,更具有优势。

二,修筑水洛城,必定要派军队驻守水洛城,这无疑会分散军队。陕西四路大军,每路大军的人数在七八万之间,之前修建了很多城寨,已经分走主城许多兵力。如果再派兵到水洛城驻守,则主城的守军将更少,不利于抵御西夏军队。

三,修筑水洛城,是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大工程,要耗费数百万贯钱。当下军费正捉襟见肘,再花巨资修城,得不偿失。

四,现任西线四路军主帅郑戬、静边寨刘沪等人热衷修城的动机不纯,因为宋夏两国和解,他们再也没有立军功的机会,只想着靠修城来获得朝廷的封赏。这些将官不顾朝廷大局,只有私利,实在可恶等云云。

也就是说,韩琦为了阻止修城,开始对郑戬、刘沪等人进行人身攻击了。韩琦陈述的理由,貌似有道理,但都不值得推敲。

虽然黄石河路可以称为秦州到渭州的通道,但是,黄石河路无险可守,一旦两国交战,如何保证通道不被西夏截断呢?再者,水洛城本身就有一定的城池工事,只要稍加修葺,就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耗费的钱根本就没有韩琦说的那么夸张。

在应对西夏的问题上,范仲淹与韩琦的战略不一样,韩琦主战,范仲淹则主守,这也就是范仲淹热衷于修筑城寨的原因,因为城寨一旦修成,就犹如一颗钉子钉在边境地区,西夏军队就不敢攻入宋朝腹地。而主战的韩琦,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往往容易中西夏的诱敌深入的计,进而大败,这都与韩琦主战的思想有一定关系。而范仲淹当初管辖的地界,虽然没有大的战功,但也没有遭遇大败,反倒因为修筑城寨,国土扩充了不少。

范仲淹收到韩琦的奏折,也不好公开在仁宗面前驳斥好友韩琦,毕竟,韩琦也是革新派成员,又是自己的战友。因此,当宋仁宗问各位宰执的意见时,大家都不说话,只有宰相杜衍说当初郑戬请求修筑水洛城时,曾特别请求不必询问韩琦的意见,陛下同意了。经杜衍一提醒,宋仁宗一下就想起来了,顿时就犯难了,原来郑戬与韩琦的关系有些微妙。

韩琦

郑戬比韩琦大十七岁,曾经也担任枢密副使,后遭到排挤,被外放到陕西担任一路军大帅,和韩琦职务相当。庆历三年,韩琦奉召回京,出任枢密副使,官阶就在郑戬之上了。由于西线范仲淹、韩琦的入京,朝廷为了西线的安全,就把郑戬升任为四路军都部属(四大军区总司令)。

但是,韩琦回京不久,朝廷就担心范仲淹、韩琦都回到了京城,不利于稳定军心,不妨让范仲淹留在朝内主政,韩琦到西线主持军务,两人一内一外,也好配合。于是,韩琦就以陕西宣抚使(平乱特派员)的身份返回了西线,这样的话,西线军中就出现了两个一把手,即一个韩琦,一个郑戬。因为权力的交叉,两人在军事指挥权上闹起过很多矛盾,关系越来越紧张。因此,在修筑水洛城的问题上,郑戬就撇开了韩琦,没有与对方商量;而韩琦在听到这个事后,在奏章上自然要与郑戬唱反调。

宋仁宗是一个优柔寡断之人,大臣们产生争执,都是两边都不得罪,当一个和事佬。水洛城固然重要,但边境主将之间的融洽更重要,为了避免韩琦、郑戬二人为水洛城斗下去,宋仁宗就下令暂停水洛城的修建。

这样一个结果,让郑戬、刘沪二人很不甘心,他们不忍心放弃,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抢修水洛城。他们不打算向朝廷要一分钱,争取在数月之间修好水洛城,继续由刘沪带领百姓修城。

但是,当时的渭州主帅是尹洙,尹洙也是革新派成员,昔日与范仲淹、余靖、欧阳修并称四贤,共同主张新政,可在水洛城问题上,尹洙却更认同韩琦的看法。尹洙是个正人君子,既然皇帝下令停止修筑水洛城,刘沪强行修城就是抗命,便召渭州大将狄青前往水洛城执行皇命,将抗旨不遵的刘沪捉拿归案。

狄青是个狠人,带着部队就去抓刘沪,但遭到了水洛城百姓的反抗,狄青的手下被打打伤了。于是,狄青就下令部队动手,顿时就杀死了十多个百姓,围观的刘沪部下热血沸腾,全部抄起刀要杀了狄青,眼看水洛城要变成一片血海。关键时刻,刘沪冷静下来了,几番呼喝,让部下放下了兵刃,并走到狄青面前跪下,答应接受逮捕。

尹洙上表仁宗,说刘沪等人抗旨,恳请朝廷将有关责任人斩首,以正军纪。在尹洙看来,他与狄青都是刘沪的上级,竟然还治不了刘沪,若不杀此人,军队就没法带了。宋仁宗接到奏报,是大吃一惊,没想到水洛城事件演变成了流血冲突,即刻派了一个调查组前往陕西调查,组长是陕西转运使程戡。

宋仁宗派程戡负责调查,有他的用意,郑戬是陕西四路军都部属,即四大军区总司令;韩琦是枢密副使兼陕西宣抚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兼平叛特派员;程戡是陕西转运使,相当于陕西四路的省长;三人的地位相当,谁也不怕谁,并且,程戡无论是与郑戬,还是与韩琦,都没有个人恩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调查出事实的真相。

程戡到了水洛城之后,明显感受到百姓对修城的期盼,也感受到了他们对刘沪的支持,更感受到了他们对尹洙、狄青等反对者的憎恨。这让程戡认识到,只要宋朝停止修城或者杀掉刘沪等人,水洛城必定会叛宋归附西夏。

在这样的情况下,程戡就上表朝廷,应当释放刘沪等人,继续完成水洛城的修筑工作。何况,水洛城已经修筑得差不多了,一两个月之后,一个全新的水洛城必定成为大宋西陲的军事堡垒,而且还不用花朝廷一分钱。

最终,宋仁宗下令释放刘沪等人,继续完成水洛城的修筑工作。可是,随着水洛城的竣工,韩琦、尹洙、狄青等人和郑戬、刘沪等人的争斗并没有结束,反而有上升的趋势。

升任枢密使的狄青

尹洙虽然释放了刘沪,却依然是对刘沪当成罪犯一样看管,毕竟朝廷只允许刘沪继续修城,并没有赦免其抗旨、不从军令的大罪。于是,韩琦、尹洙等人要求严惩郑戬、刘沪等人的奏章,像雪片一样飞到中书省,飞到宋仁宗的案头。宋仁宗无奈,就只好向各位宰执的意见,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范仲淹。因为,大家都明白,如果修筑水洛城没有范仲淹的支持,宋仁宗肯定会一边倒力挺韩琦,但是,范仲淹与韩琦,都是宋仁宗决心改革所依仗的重臣,手心手背都是肉,难以取舍。

面对这样一个情况,宋仁宗只好表态说既然水洛城已经修筑完成,再来讨论是否应该修筑已经没有任何意义。现在韩琦、郑戬二人还在为是否应该修城争执不休,已经有些跑题了。

范仲淹见宋仁宗给这件事定了调子,一番思索之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意见。

一,韩琦等人要求严惩刘沪,但刘沪并非私自营造城池,而是得到了郑戬的将令后办的公差。虽然后来刘沪有抗命的现象,但那是因为水洛城是刘沪经过一番拼杀才得到的,并且还获得当地百姓的拥戴,正所谓民意不可违,刘沪才以死抗命。

二,刘沪本是西北名将,立有大功,朝廷应该爱惜其才,不可轻言放弃。如果狄青等人一怒之下真把刘沪杀了,恐怕边关将官会怨恨狄青,怨恨朝廷的无情,不利于边疆的稳定。恳请朝廷准许刘沪戴罪立功,这样一来,也可以让韩琦、狄青免遭将士的怨恨,有利于军心的稳定。

三,继续由刘沪驻守水洛城,可以派遣狄青前往传达赦免刘沪的诏令,以缓和二人之前紧张的关系。

最终,宋仁宗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但是,消息传开,韩琦、尹洙二人不断向朝廷抗议,宋仁宗无奈,就把尹洙从渭州任上调走了;刘沪被降级为从八品的东头供奉官,等于就是各打五十大板。

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就在庆历五年的三月,因所谓“石介、富弼谋反案”,革新派主将范仲淹、富弼先后离开了朝廷,朝中大臣又有人请求对水洛城的问题展开调查,当时的宰相晏殊等人也力主严查,这让枢密副使的韩琦内心不安,不久,也主动请求离开京城,韩琦的离开,标志着庆历新政的彻底失败。

在正史的记载中,韩琦常常作为庆历新政三大主将之一的面目出现,但是,如果仔细推究韩琦前后的言行,就可以发现,他始终与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特别是新政之前,时任枢密副使的韩琦又主动请求离开朝廷,以宣抚使的身份回到了陕西,最终在水洛城的问题上,与郑戬等人斗气来了。

可以说,水洛城事件,最终让革新派产生了分裂,整个事件波谲云诡,这显然不利于新政的推行,也让反对改革的保守派抓住了空隙,也预示着新政的流产。

#诗词歌赋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