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只要有军队存在,就需要大量的粮草来养活他们。军人也是人,不打仗的时候自然也要吃饭的,那么为什么古代打仗的时候更耗费粮草,这里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古代战争图
守城战·粮草保障多多益善
举个例子吧,假如古代某次战争动用10万兵力,那么国家为了保障战事的顺利进行,必须提供给10万人马足够的粮草,而且粮草的数量十分惊人。
吃饱饭才能做事,更不用说打仗这种耗体力的事情,兵器和人数方面的因素有时候或许未能跟上,但粮草供给却是半点也不能含糊的,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因素。俗话说“皇帝不差饥饿兵”,古代行军打仗一旦出现粮草断绝,容易导致士气低落不说,还会引起士兵闹军饷哗变。
和平时期的军队粮草问题就不是这么回事,像秦朝和唐朝时期的军队,没打仗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军人是需要从事农业生产的,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个人吃饭问题,历史上叫做“屯田制”,军队是半军半农的自给状态。
这种情况下,国家拨给军队的粮草并不是按军队人数足额下拨,一般情况下,朝廷需要下拨的粮草比战争时期要少得多。
征讨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的战争除了守城战,许多时候都是举兵外出打仗。这种情况下,这支军队就需要随军携带大量的粮草以备军需。一支10万人马的军队,每天需要的粮草可不是小数量,更何况随军携带的粮草不会只是几天的量。而如果战事延续的时间很长,那往往还得从远方调集大量的粮草过来。
运送这些数量庞大的粮草是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运送过程中不能排除出现丢失、损耗的情况,而且这批运送粮草的人本身也要吃饭。此时的兵力与粮草比是1:19。这个比例什么概念?1个士兵所需要的粮草,若是运到战场至少需要19个士兵的成本,等于运输20斤粮食,有19斤全部扔在路上。所以战争时期这种大规模运送粮草的情况无疑也会加大粮草、人力、物力的耗费。
例如,西汉武帝刘彻虽然一生建立众多不朽的功业,开疆拓土、平定匈奴、言明律令等等,后世历史学家诟病汉武帝的落脚点也恰恰是他在位期间对匈奴的大规模用兵。整个汉武帝执政期间,汉匈之间数次交锋,汉军死伤人数超过8万,马匹损失10多万。
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使得西汉自文景之治积攒的家底,最终被汉武帝挥霍一空,汉武帝万年不得不放弃征讨匈奴的策略,并且下罪己诏来承认自己早年用武的错误之举。
汉人战争成本之所以高,主要是由于农耕文明战争的成本太高所决定。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以来,华夏农耕文明宁愿赔钱也要尽量避开战争。汉朝与匈奴、唐朝与突厥,宋朝与塞北三朝都是如此,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生产水平落后,但是生产成本也低,放牧所需要的草原都是天然的,加上游牧民采取的是以战养战的形式“边打边抢”,不需要后勤供应。汉人的部队则不同,吃饭的有干粮,还得整个蒜苗炒肉丝。
总结
所以,打仗时期国家需要拨给军队足额的粮草,和平时期军队的粮草问题有一部分是靠自己解决的,且打仗时期还需要大量的粮草运输成本,两个原因共同决定古代打仗是更耗费粮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