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二次超极化率 什么是电极的极化现象?电极产生极化的原因是什么?

2021-04-08知识3

激发极化法的测量参数 (一)时间域激发极化法1.视极化率(ηs)视极化率是直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的一种基本测量参数。当地下电场作用范围内存在两种不同极化率的岩、矿石时,用某一电极装置测量得到的极化率则称视极化率,用ηs表示,它是电流作用范围内地形及各种极化体激发极化效应的综合反映。其表达式为电法勘探技术式中:ΔU(T)为供电时间T时测得的极化场电位差;ΔU2(t)为断电后t时刻测得的二次场电位差。ηs用百分数表示,它的大小和分布反映了地下一定深度范围内极化体的存在和赋存状况。由式(2-7)可见,视极化率与供电时间T和测量延迟时间t有关,因此,当提到极化率时,必须指出其对应的供电时间T和测量时间t。为简单起见,我们将视极化率定义为长时间供电(T→)和无延迟(t→0)时的测量结果,即电法勘探技术在找水中还会用到衰减度和激发比等参数。2.衰减度(D)衰减度是反映激发极化场衰减快慢的一种测量参数,用百分数来表示。二次场衰减越快,其衰减度就越小。其表达式为电法勘探技术式中:ΔU2为供电30s、断电后0.25s时的二次场电位差;为断电后0.25~5.25s内二次电位差的平均值。即电法勘探技术3.激发比(J)由视极化率与衰减度组合的一个综合参数J称为激发比。。

激发极化法的理论基础 通过两个供电电极向地下供电,如果保持供电电流不变,随着供电时间的延长,测量电极M、N之间的电位差逐渐增大,最后达到某一饱和值。当断开供电电流时,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并非立即消失,而是随时间延续而逐渐衰减至零。通常将供电时地下电场随时间增长的过程称为充电过程,断电后电场随时间衰减的过程称为放电过程。这种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随时间变化的附加电场现象,称为激发极化效应。激发极化原理见第一章第三节有关内容。(一)岩、矿石激发极化的时间和频率特性图4-3-1为岩、矿石充、放电过程中电位差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刚开始向地下供直流电时,由于激发极化效应还未产生,这时地下电场的分布只和岩、矿石的导电性有关,且不随时间变化,属于稳定电场。我们称刚供电时的这种电场为一次电场E1,一次场的电位差为ΔU1。随供电时间的延长,岩、矿石激发极化效应从无到有逐渐形成,附加电场先是迅速增大,然后变慢,在供电3min~5min后,达到饱和。我们将供电时的附加电场叫做激发极化场或二次场E2。显然,供电过程中二次场叠加在一次场上,供电时的地下电场称为总场E(E=E1+E2),总场的电位差为ΔU。若断去供电电流,一次场立即消失,岩、矿石将通过围岩。

极化率是什么概念 是啊,实际工作中极化率常见负数,从理论上没法解释,我想可能是仪器的问题.查看原帖>;>;满意请采纳

#二次超极化率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