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托古改制”是中国封建史上很多改革家惯用的改革模式,具体是以古代的百家经典为依托,从典籍纲目中寻找改革论据,以此为包装,推行改革者的新政策略。“托古改制”的案例有很多,比较著名的有西汉王莽新政,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朝康有为的戊戌变法等等。不得不说,“托古改制”能够为封建统治阶级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阻力,但不是所有的“托古改制”都可以获得成功,本文以“托古改制”的鼻祖为中心展开探讨“王莽新政”的具体过程。
一浅述王莽新政
新朝初始元年(公元8年)王莽谋划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逼迫西汉最后一个储君刘婴将刘氏皇位禅让给自己,换服色易国号,由此开始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新朝”。
王莽执政以后,迫不及待地开始对内进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包含经济、土地、人权等诸多领域。王莽为了使改革能够减少阻力,保证各项措施得以顺利推进,采取“托古改制”的方法,以周礼为依托,恢复旧有的习俗和社会规范。王莽新政中包含两项重要的举措:1.土地公有(王田制);2.废除奴隶制。这些措施虽然十分注重维护下层平民的权益,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无法推行到底,使得西汉末年原本处于水深火热的平民再次雪上加霜。
二王莽新政的两项举措
1. 王田制。王莽执政后,推行的首项措施是颁布“王田制”。“王田制”主要是针对西汉末年土地私有化,造成平民手中的土地被地方豪强地主阶级大量兼并的问题。王莽推行“王田制”的初衷是好的,本想通过朝廷的政令,强制地方豪强地主阶级交出手中过量的土地,以此来归还给缺少土地的平民,提高农民从事农业耕种的积极性。
具体措施:肯定新朝土地统一归朝廷所有,否定土地的私有制。一户人家若男丁超过8个,则分配土地900亩;若男丁少有8个,而实有土地超过900亩,则要将超出的亩数交给官府,重新分配给其他农户。农户获得土地是有条件的,必须向官府购买才能取得合法的经营耕种权。
过程:很多农户因为手中没有余钱,面对如此充满诱惑的利益,只好向官府或民间进行高息拆借,平民虽然获得土地,也因此变得债台高筑。
结果:新政实施的过程中,地方豪强地主阶级与官府勾结,谎报实有土地或是将良田私藏,只交出一些山岭荒地。平民用高价钱换来的是荒地,根本是一种入不敷出的赔本买卖。由于西汉时期的男丁人均耕地面积是14亩,王莽脱离实际号称人人百亩,远远悖离现实,最终导致“王田制”半途而废。
2. 废除奴隶制。奴隶制是中国封建历史上一项长期的私有制,贵族阶级可以购买一定数量的奴隶来为自己劳动,奴隶的身份很卑微,社会地位非常低下。
具体措施:王莽一朝为争取平民阶级的拥护,颁布“废除奴隶制”的措施。强调“人人平等”的理念,认为奴隶和贵族一样,都应该有同样的人身自由,享受平等的社会地位。王莽新政要求贵族地主阶级不可以进行奴隶交易,应该释放所有的奴隶,恢复他们的自由身份。
过程:地方豪强贵族看到王莽一朝施行的新政都是针对自己阶级,对王莽的新政要不拒绝落实,要不变相落实。豪强贵族看到王莽要求“废除奴隶制”,一个个欣喜若狂,赶紧将家中那些老弱病残的奴隶统统释放,表面上看是恢复奴隶的人身自由,实际上是减轻自己对过去规定“主人对奴隶赋有赡养照顾”的责任。
结果:奴隶全部获得自由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喜悦。一方面这些人原本是手中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的下层人士,正是因为受到生活所迫才选择卖身入豪门做一些杂活来维持生存,在地主贵族家辛辛苦苦打工多年,除了伺候主家获取生存来源,其他再无生计之道,如果走出地主家门只能面临饿死的下场;另一方面很多穷苦的人家,希望可以通过卖掉自己的亲生儿女来维持生存,或许卖掉一个孩子可以确保全家都免遭饿死,如此一来,王莽禁止“奴隶买卖”,很有可能全家将会饿死。
所以,王莽诏令颁布以后,很多奴隶纷纷前往官府门口叩头不起,请求朝廷收回诏令,让他们继续回去做奴隶。最后“废除奴隶制”的诏令,也只好半路终止。
结语:王莽执政十四年,刚一继位就要想干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所推行的各项措施是值得肯定的,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两条:
一是王莽选择的时机不对。王莽应该等到执政根基稳固后,再议新政;二是选择“托古改制”的方式也有悖历史潮流。周礼已经过去近千年,一定程度上成为历史的过去时,不完全适应汉朝历史的发展。
明朝文史学家夏言所著《申议天地分祭疏》提到:“用《周礼》误天下者,王莽、刘歆、苏绰、王安石也。”此话之公允得失,各位内心自有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