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原创 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百姓谈之色变,宁愿被砍头也要逃走?

2020-07-26新闻9

原标题:宁古塔到底多恐怖,为何清朝百姓谈之色变,宁愿被砍头也要逃走?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够听到“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的语句,而人犯在听到这句话后,往往显得极为惊恐,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何让人谈之色变呢?

宁古塔其实并非一座塔,而是一座边疆重镇

“宁古塔”虽然带了一个“塔”字,但它却并非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乃是清朝在盛京以北设立的一个边疆重镇,位于今天黑龙江省牡丹江中游,范围大概是图们江以北、乌苏里江东西两岸地区,具体位置则有新、旧两地之说,新城在今天的宁古市宁安镇,旧城则在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浪河边的长汀镇古城村。

既然没有“塔”,那么宁古塔这个名字是如何而来的呢?目前关于宁古塔名字的来源,有着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1、因地形而得名。这种说法源自于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张缙彦是明朝的最后一任兵部尚书,他曾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被流放宁古塔,他在文中写道,“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按照这种说法,乃是由于当地的山形像“台”,故而被称为“宁古台”,又因“台”和“塔”读音相近,久而久之便被成为了“宁古塔”。

2、满汉译文原因。这种说法认为,“宁古”是满语“六”的意思,“塔”则是“个”的意思,因而“宁古塔”在满语中便是“六个”的意思。同样曾为宁古塔流人的吴兆骞之子吴桭臣在《宁古塔纪略》写道,“相传昔有兄弟六个,各占一方,满洲称六为宁古,个为塔,其言宁古塔,犹华言六个也”,而流人杨越之子杨宾也在《柳边纪略》中写道,“宁古塔之名不知始于何时,宁古者汉言六,塔者汉言个”。于是,便有人将宁古塔与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祖”联系了起来,认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所生的六个儿子曾居于此,因此称其地位宁古塔贝勒,简称‘’宁古塔”。不过,六祖城的遗址乃是在今天的辽宁新宾永陵镇境内,与宁古塔并不在一地。

《清太祖实录》有载,“(明万历三十八年)上命巴图鲁额亦都率兵千人,往东海渥集部之那木都鲁、绥芬、宁古塔、尼马察四路”,这是关于宁古塔的最早记载。作为边境重镇的宁古塔,不仅是向朝廷提供八旗兵源和向戍边部队输送物资的重要根据地,而且也是东北各族向朝廷进贡礼品的转收点。

宁古塔到底有多恐怖,竟然让人谈之色变

“流刑”乃是古代“五刑”之一,诞生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晋天福年间,历经历朝历代的不断的完善,到清朝时已经极为完善。彼时,朝廷于各地设立罪犯流放点,再根据所犯罪行的不同,发配到不同距离的各个流放点,而宁古塔便是清朝的重要流放点之一。

宁古塔作为犯人的流放之地,之所以让人谈之色变,主要还是源于距离太远、环境恶劣和流人待遇等原因:

1、距离太远。王家祯在《研堂见闻杂录》中说“宁古塔,在辽东极北,去京七、八千里”,在道路条件极差,又没有快捷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即使是普通人轻车简行,走一趟也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更何况是重枷在身人犯。而如果是举家流放,那更是惨不忍睹,携妻带子、扶老携幼一路前行,途中的艰险可想而知。流人吴兆骞曾如此描述前往宁古塔途中的艰险,“山野相错,或继或续,无日不行山水间,亦无日不行风雨间”。当年,他闰三月从京城出发,足足用了七个月时间才到达宁古塔。正是由于路途遥远,再加上犯人被关押时间较长身体本就不好,导致很多人都没能活着走到流放地,就此成了路边枯骨,甚至连完整的尸首也保留不住。

2、环境恶劣。关于宁古塔的环境,《吉林通志》有载,“是时宁古塔,号荒徼,人迹罕到,出塞渡湍江,越穹岭,万木排立,仰不见天。乱石断冰,与老树根相蟠互,不受马蹄。朔风狂吹,雪花如掌,异鸟怪兽,丛哭林嗥,行者起踣期间,或僵马上”;王家祯的《研堂见闻杂录》则说“其地重冰积雪,非复世界,中国人亦无至其地者”;流人吴兆骞在给母亲的信中也说,“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宁古塔地区的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以至于明末清初书画家方拱干曾感叹道,“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3、待遇极差。与流放充军不同,流放到宁古塔的犯人,不仅要从事繁重的苦役,而且有相当部分人将就此沦为奴隶,即所谓的“与披甲人为奴”。普通的流人,通常会被安插于各旗之中,在官府的安排下从事苦役,基本以种田、打闱、烧炭为主,一年到头都要辛苦劳作,基本没有空闲时间,而完不成分派任务的还要接受处罚。沦为奴隶的则更加凄惨,不仅没有人身自由和尊严,而且主人还可以任意剥夺他们的性命而不受惩罚。更为重要的是,虽然流放宁古塔通常以十年为期限,到期之后便会被允许返回关内,可事实上被流放宁古塔的人,在流放时大多都会被加上一句“永世不得入关”,即等于永远被留在了宁古塔,即使子孙后代,也难以再返回关内。当然,也有部分流人或因才学、或因身份,待遇往往会好上一些,例如吴兆骞就被宁古塔将军巴海聘为家庭教师,专门教授他的两个儿子读书。

正因宁古塔道路遥远,又环境恶劣,再加上流人待遇极差,不仅被流放的犯人听到后谈之色变,就算到了宁古塔的犯人,也往往会冒着杀头风险逃跑,《清史稿》对此有载,“黑龙江、宁古塔等处发遣人犯,逃者甚众”,很多人宁愿逃入深山饿死冻死,也不愿在此为奴。

#清朝#君王皇帝#宁古塔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