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诸葛亮明知蜀汉国力薄弱,为什么还出兵北伐曹魏

2020-07-26新闻10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诸葛亮也许被《三国演义》神化很多,但写《出师表》的他绝对是一个忠臣。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诸葛亮见识非凡,有通天彻地的能力,深谋远虑,具有卓越的政治军事才干。不是知天下三分,而是谋划天下三分,隆中对说了进则完成帝业,退则完成霸业!

既然诸葛亮谋划了三分天下,但是为什么他要打破自己既定的目标,并且选择在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之时北伐曹魏政权(当然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死了,曹魏只是对于魏国的一个称呼)?

诸葛亮年纪大了,只是其一

提出北伐这个想法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是45了,在古代这已经算岁数不小了,进入“老年时代”。《隆中对》记载,诸葛亮早就定下计划,等到“天下有变”再去出兵曹魏,可是这个“天下有变”要等到什么时候?如果他再不提出北伐,也许他自己就看不到汉朝江山重新统一的那一日了。这是其一,诸葛亮北伐当然不只是这一个简单的原因。

其二,转嫁蜀汉内部矛盾

其实未出隆中的诸葛亮提出的想法很切合实际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出自《隆中对》)

大家可以看《隆中对》中这一段,为三分天下谋划的细致入微,刘备当时绝对“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但是事情往往计划不如变化大。单说联合孙权的这件事情,因为关羽被孙权所杀,刘备大军进犯东吴,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备失败而死。本来诸葛亮好好的计划,就是没有按照他定下的“剧本”走下去。其实在刘备出兵攻打孙权的时候,几乎已经把蜀国全部的兵力带走,可惜他没有能够带回来。这个时候的蜀国虽然还是三足鼎立中的“一足”,但是已经是最弱小的一个了。

刘备死后,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蜀国的重任就落在了诸葛亮身上。他虽有长远的眼光,奈何蜀国已内忧外患,而且他不怎会用人,这一点就足以致命。不会用人,国家治理上的任何琐碎小事都要亲自处理,过度消耗精力,而且蜀国还没有治理好,内部矛盾不断,那么怎么缓解或者暂缓内部矛盾呢?

我们现在分析一战或者二战,都是在国内经济没办法运行之下,只有战争才能解决问题,把经济困难强加给别的国家,才能缓解本国压力。诸葛亮选择北伐,也是蜀汉政权内部已经运行不畅了,把本国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运用战争的方法解决。一旦对别的国家出兵,那么本国内的一切矛盾就可以暂缓。这个办法也只不过是另一种“饮鸩止渴”只是暂时缓解矛盾,没有解决蜀汉政权内部实际问题。

其三,让刘禅独立执政

诸葛亮是刘备死后的托孤重臣,对于蜀汉的基业付出很多心血和汗水,但是诸葛亮管的越多,刘禅反而越没办法独立,始终活在一个阴影之中。如果继续这样下去,诸葛亮死后,刘禅根本主持不了蜀汉的大局,那样蜀汉政权消亡的更快,所以诸葛亮北伐,正好能够给刘禅一个机会,让他自己处理朝政。

其四,诸葛亮认为时机成熟了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

从《出师表》这一段不难看出,诸葛亮刚刚平定南方局势,收服南蛮各族之心,兵甲物资储备十足,军队士气正足,正是出兵北伐有利时机。这个时候的曹魏,曹睿刚继位,内政不稳定,关中、陇西等地军备松懈。诸葛亮得知这个消息之后,认为的北伐良机已经到来。诸葛亮不知道,此时的曹魏已经派重兵驻守险要之地,他以为的良机已经错过了。一旦错过,就在没有机会,即便是出兵北伐,也只能是碰壁,所以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可想而知。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为了完成汉室江山重新统一的目标,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只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最终将自己的生命定格在北伐的途中,只能留下让后人空自叹嗟。

出师末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汨满襟。——杜甫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