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简述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内容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又被称为

2021-04-08知识3

资源禀赋的理论背景 要素禀赋学说的理论背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了解释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用来说明各国生产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原因。俄林批判地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李嘉图只用劳动支出这一因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是片面的,在生产活动中,除了劳动起作用外,还有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各国产品成本的不同,必须同时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为此,他向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挑战。他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贸易学说,标志着要素禀赋说的诞生。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又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俄林以要素禀赋代替大卫·李嘉图的劳动成本,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根据资源禀赋学说,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要素。

简述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在赫克歇尔和俄林看来,现实生产中投入的生产要素不只是一种—劳动力,而是多种。而投入两种生产要素则是生产过程中的基本条件。根据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在各国生产同一种。

简要阐述里昂蜴夫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里昂惕夫悖论解释 又称为“里昂惕夫之谜”.20世纪的50年代,由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苏联籍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V.Le-ontief)对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进行统计验证后提出.赫克歇尔-俄林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又被称为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