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秋晚期到秦汉之前这三百多年间里,在我国大地上诞生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由于他们被后世分为
儒、道、墨、法、兵、农、名、阴阳、纵横
等流派,所以称之为
先秦诸子百家或者百家争鸣
。
在先秦诸子中,尤其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纵横家最为出名,他们的代表人物有
孔子、孟子、韩非、李斯、老子、庄子、墨子、苏秦、张仪
等。他们的名字不仅在全球华人圈中家喻户晓,事实上,他们虽然离我们很久远了,但是,他们的思想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每个人心中。
那么,这么多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集中出现在那个时代呢?周天子跌落神坛
周武王建立西周王朝以后,为了巩固统治,按照“公、侯、伯、子、男”的宗法制,将全国的土地分封周王室的子弟和有功之臣,据史料记载,仅周武王和周成王期间,周天子陆续分封的诸侯国达七十多个。
西周初期,科学技术和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分封之地多数还是未开化的野蛮之地,所以,这些诸侯王们并不一定就愿意离开京城去封地就职。比如,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康叔,受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州西北),后来又改封于殷商故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康叔就以自己年幼,无力管辖封地为由,不愿意前往。周文王姬昌与正妻太姒所生第四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公姬旦,特地召集群臣为他举行盛大的授土授民仪式,并精心制作
《康诰》、《酒诰》和《梓材》
等文告,作为他治理国家的法则。
临行前,周公姬旦千叮咛万嘱咐,反复告诫康叔到了封地以后,只要按照他制定的制度,明德宽刑,爱护百姓,就一定能把国家管理好。康叔到达封地后,根据周公姬旦的教导,兢兢业业,勤于政事,积极采纳贤良谏言,国内很快就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
再比如,周公姬旦最初就被封于鲁(今山东曲阜),由于周武王建立西周后不几年就病逝了,周公姬旦为了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执政,就派自己的长子伯禽去管理鲁地。临行前,周公姬旦告诫伯禽说:“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 (见《史记·鲁周公世家》)希望自己的儿子到了封地以后能够礼贤下士,广纳人才,在封地有所作为。
从这里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被分封于各地的诸侯王基本上没有独立管理国家的能力,全靠周王室制室的《康诰》、《酒诰》和《梓材》等文告来管理封地。
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特别是周幽王身死,周平王东迁洛阳以后,以郑国、齐国、晋国、楚国等诸侯国不断强大,周王室的权威一落千丈,周天子已经对诸侯国没有任何威慑力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宗法制度的崩塌
西周初期,周王室不仅出台了各方面的典章制度,也在殷商继承制的基础上,完善了宗法制度,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规定,周天子在选择王位继承人的时候,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嫡长子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是为太子。其余的嫡子及庶子被称为公子,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依次类推,在诸侯国内,诸侯王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其庶子被封为卿;卿之庶子被封为大夫;大夫之庶子被封为士;士的庶子则成为了一般的平民。
我们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来,
诸侯、卿、大夫、士的权力虽然逐级递减,但是其数量却是逐级递增,
而这些人由于出身的原因,即便成为平民以后,其文化水平也要比普通的平民或者奴隶要高很多。这些人为了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一定不会自我堕落下去。他们一部分就会去投靠贵族,成为贵族公子的(比如战国四公子)的门客;还有一部分在投靠无门的情况下,就凭借自己的学说,去游说诸侯王,得到他们的重用,孔子、商鞅、墨子、苏秦莫不如此。
由于周王室的衰落,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对各诸侯王的任何威慑,诸子百家们只要能让诸侯王们接受,身份马上就能得到巨变,比如,苏秦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被燕文公赏识,最终顺利游说六国,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试想,在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各诸侯王有绝对权威时,苏秦敢在诸侯国之间游说吗?又有哪个诸侯国敢重用苏秦?
正是由于周王室的权威跌落神坛和宗法制度的崩塌,让处于社会低层的知识分子有了改变命运和身份的机会。他们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对自己的人生和社会表现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思想,也想让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能被统治阶级所采纳。竟然在不经意间催生了先秦诸子百家的轴心时代,绝对称得上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