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国祚长达791年,远超后世王朝,周朝的寿命为啥这么长

2020-07-26新闻7

周朝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夏、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更是中国最长寿的王朝,一共传国君32代37王,独享国祚791年,而在周朝之后的朝代中基本没有一个朝代享国祚超过300年的,就算相对长寿的汉朝,西汉和东汉这两汉的历史加起来也只有407年。

唯一寿命能超过周朝的便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卫国,前后共计907年,传41君。但卫国只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而不是独立的王朝,因此做不得数。

作为中国最长寿的一个王朝,周朝的寿命为什么会这么长?

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基础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在强调唯一的共同祖先的前提下,王室、贵族、公卿等人优先按照按血缘关系而不是个人能力的强弱、品德的高低来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说白了就是想建立一个家天下。

用通俗的话来说,周朝就是一个大家族,周王一脉就是长房,宗亲贵族、诸侯则是旁系的二房、三房、四五六七八房,正常情况下王也就是族长的位置只有长房可以坐,旁系只有看的份,长房有什么事儿旁系都得出力。

不过旁系的二房、三房在自己这一支当中,他们便成了长房,他们的宗亲、卿大夫则是旁系的二三四五六七八房,然后以此类推。

在继承人选择上,早期周朝从王室到宗亲贵族、诸侯都严格恪守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嫡妻所生第一个儿子为法定的第一顺位继承人,若嫡长子早夭且无后则按照顺位轮到嫡次子,若嫡长子有后,则立嫡长子的嫡长子,也就是嫡孙,以此类推;

如果嫡妻无子或嫡系死绝,则立最尊贵的妾为正妻,妾的长子升格为嫡长子,也就是所谓的“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姜尚

在地方统治上,除朝廷指派官员外,实行的同样是宗法制度,将聚居在某地、或者同姓的人组成宗族,宗族的首领称为宗子,他们手中权力很大,普遍拥有家臣,对各自范围内的族人拥有统率、处置和庇护之权。而且有的宗族甚至还有自己的武装,统帅就是各宗族的宗子,可以说宗子就是基层军政首脑,协助周王治理天下。

宗法制度从上到下贯彻整个周朝社会,将氏族组织升格扩大为政治组织,建立起了一套严密并且有效的统治体系,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吕氏春秋》记载:“故先王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则争,争则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

即便到了东周礼乐崩坏,诸侯们不断出现以庶、以贤代嫡、甚至弑君夺位的情况,但宗法制度却始终没有崩坏,各诸侯国依然在执行这一套制度,周王依然是被表面承认的嫡系长房,名义上依然是天下共主,直到前256年秦灭西周公国,周赧王病逝,周朝灭亡。

器物等级制度,实际上也是礼乐制的一种

礼乐制的巩固周天子地位

周朝的礼乐制度并非单纯的礼仪和音乐,而是一套非常复杂且完整的体系,是在吸收了前辈经验和旧社会礼乐制度的基础上所完善的用以维护、巩固等级制度的工具,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举一些简单的例子来证明一下。就比如人死了,不同等级之间的叫法也是不一样的,周王死了叫驾崩,诸侯死了叫薨,卿大夫死了叫卒,士死了叫不禄,平民、奴隶死了叫去世。一说驾崩,就知道是周王死了;一说薨了,就知道是哪个诸侯死了。

这个叫法还不能僭越,要是诸侯死了叫驾崩,那他全家都得驾崩。

八佾舞旧照

再比如祭祀泰山。在古代,祭祀本来就是除征伐以外另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而泰山作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山,要去祭祀那更是不得了,在严苛的等级制度制约下,只有周王才有资格,诸侯们只能祭祀自己封地内的名山大川。

《礼记·王制》:“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再比如周王在祭祀的时候,需要有人跳祭祀的舞蹈,这个时候也不能乱跳,也有明确规定:天子八佾,可以有64人跳;诸侯六佾,也就是36人跳;卿大夫四佾,也就是16人跳,士有二佾,也就是4个人跳。

《左传》杜预注,《公羊传》何休注,皆说,诸侯六佾,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佾,四四十六人。士二佾,二二为四人。

九鼎八簋,只有天子才能享受

再详细到生活上,比如吃饭的时候,《春秋公羊传》记载,周王用“九鼎八簋”,卿大夫用“七鼎六簋”,诸侯用“五鼎四簋”,士为“三鼎二簋”;再如敲编钟,周礼规定,周王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可以这么说,在礼乐制度下,严苛的等级制度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从上到下的一种文化共识,有力维护了周王室的统治。

当然在平王东迁之后,礼乐开始崩坏,诸侯们甚至是卿大夫僭越诸侯、天子礼已经成为常态,在晋国甚至还出现晋僖侯这样以节俭为名不顾周礼程序的行为,但周朝制定的礼乐制度依然顽强地存在着,因为更多僭越天子礼的人,何尝又不是在践行礼乐制度。

并且常年的礼乐制度实施下来,周王才是天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即便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得不成样子,依然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攻灭已经没有土地、只能寄居周公国的周王,使得周朝得以继续延续。

分封制

分封制保证周王室安全

分封制并不是周朝首创,商朝已经开始分封诸侯,周朝奠基者周文王姬发以及他的祖上便曾经是商朝分封的西伯侯,封地在岐山之阳。

当时周灭商后,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以商朝分封制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将封地连同居民分赏宗族子弟、贵族、功臣、姻亲和圣贤后人,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来拱卫周王室,其中封赏的重点是宗室子弟和贵族。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当时诸侯国总共封了71个,其中53个诸侯与周天子同姓,也就是宗族子弟同姓诸侯,其余18个则是异姓诸侯。

《荀子?儒效》:“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

同姓诸侯拱卫周王室,与异姓诸侯彼此相互制约,从而确保了周天子能够始终掌握话语权。

春秋初期的诸侯国

分封的诸侯方面,他们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建立自己的领导班子等各种特权,但也有无条件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拜、提供军队协助作战、缴纳贡赋和力役、维护周王室安全的责任和义务。

在周王分封诸侯的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贡赋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另外,早期诸侯、卿大夫等人的封地也不是连成一片,通常是你在西边我在东边,彼此之间隔着诸侯或者天子的土地,犬牙交错,使得诸侯或者卿大夫无法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

分封制的实施使得诸侯之间互相牵制、诸侯下面的卿大夫之间又相互牵制,只要没有出现一个超级诸侯,周王室都可以稳坐权力中心,尽管到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权势尽失。

同时分封制还有一个好处,可以赋予王朝非常强的韧性。申侯当年联合曾侯、犬戎等诸侯国和少数民族政权攻入镐京杀死周幽王,却没有取而代之,而是拥立周幽王太子宜臼为王,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等级制度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因为申国并非一家独大,反对他的诸侯不少,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能不能顶得住天下诸侯的群起攻之。

当然分封制并非万金油,问题也很多,之所以会出现春秋战国这样的乱世,实际上很大原因就是分封制的不良影响,不过这并不影响采用分封制的周朝是个长寿王朝的不争事实。

井田

井田制保证周王室收入,维持统治

井田制同样并非周朝首创,它出现于商朝,在周朝成熟,是一种以天下土地都为周王所有为前提然后进行分配的私有制。

在土地分配上,周王把土地分封诸侯,诸侯分赐卿大夫,卿大夫分赐子弟和臣属,以此类推。周王拥有所有土地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各级受封者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可以世代享用但不能转让买卖。

在分配的时候周王很鸡贼,所有肥沃、靠近水源、背山向阳的土地留给自己作为“公田”,差的地给诸侯做“私田”;诸侯再把差地中的好地留给自己,差地给卿大夫,卿大夫再依样画葫芦,轮到庶人就只剩那些离城市远、土质瘠薄的坏田。

在耕种的时候,庶人、奴隶先去耕种“公田”,然后庶人才能回去耕种自己的“私田”,奴隶则去耕种奴隶主的“私田”。

在产出分配上,“公田”按其归属,产出全部归周王或封邑贵族所有,每一级受封者都要向上一级承担交纳贡赋的义务。

井田制的实行保证了周王室拥有最多的收入,是周王室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

周朝建筑

而且井田制不光是一种土地制度,更是一种人口管理制度、城市建设规划制度。

通过井田制,统治者将人民牢牢依附在土地上,把人民组织在一个层次严密而分明的社会机体之中,同时进行政治教育、伦理教育和刑法管制,禁止人民自由迁徙,清楚国家人口数量,方便统治者进行管理和征税;

《通典》:“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诤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於中。既牧之於邑,故井一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夫始分之於井则地著,计之於州则数详。迄乎夏殷,不易其制。”

也是通过以井田制为依托,古人掌握了更加合理的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方法。

《考工记》又说:“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井田制是保证周朝长寿的重要经济基础,而当井田制瓦解之后,失去经济基础的周朝自然也就很快寿终正寝了。

周天子

天命观

这实际上是一个很玄学的东西,为什么会拿进来说呢?是因为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喜欢说自己是天父地母的儿子,是天子,是领受天命来统治天下的。

当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都是扯淡,天子那也是肉体凡胎、都是爹生娘养的、都得吃喝拉撒睡、吃人间五谷杂粮、捅一刀也得死,自称天子只是统治者对自己的包装,目的就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神性和王/皇位的正当性,拔高自己的地位,好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的一种手段。

但古人不这么想,尤其是在民智、生产力、科技水平并不发达的周朝,很多事情无法用当时的见识水平分析,于是最终就归类为上天的安排。

青铜器在周朝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祭器

在周朝取代商朝进行统治的时候,按照周礼的标准来说可以称为犯上作乱,因为周朝在商朝之前只是商朝一个分封的诸侯。因此为了彰显政权的正当性,周武王姬发就把自己犯上作乱的事儿归结于奉了天意,得了天命,把自己包装成有大德的天子。

既然把天都搬出来了,而且周武王确实有大德,是孝悌的典范,又手握重兵,那大家伙儿基本上也就认了,毕竟如果不是天选之子,又怎么可能打赢战争统治天下呢?

到后来我们都知道,周王室式微,礼崩乐坏,诸侯或卿大夫僭越天子礼、甚至废礼乐制、称王,周天子已经成了一个笑话,但依然没有人敢自称是天子,而是将周天子升格为“天王”,实际上就是因为他们无法得到天的授权,没有授权,那自然就不能是天子了。

那要如何获得授权呢?实际上这是一个很简单却又很难做到的事情,就是扫平其他诸侯国然后一统天下,毕竟只有扫平天下,才不会有人反对自己成为天子、或者说把自己包装成天子。

但分封制的存在、诸侯之间的相互牵制使得这个目标一时半会儿难以实现,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周天子虽然很弱,但仍然是天子,哪怕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个天子是包装出来的。

秦庄襄王,就是他灭的周朝

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周王室不断式微却依然稳坐王位,保证了周朝能够延续国祚791年,成为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的王朝。

当然了,再完善、再玄学的制度也终究无法阻挡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无法阻挡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无法阻挡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再长寿的周王朝,也终究迎来了自己灭亡的一天。

不过周朝是灭亡了,周朝留存下来的各种文化、思想和器物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时至今日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先秦时代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