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 中国汉朝官职共有哪些? 三国太常卿是什么职位

2020-07-26知识6

三卿九公是什么时候制度的体现 何谓“三公九卿”?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三国中太尉是什么官职? 太尉是最高武职,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在三国时期也担任着丞相的职能。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工程,三公各自行使所负责事项的监察权,分别开府,置僚佐。但东汉(三国时期)实权已转移到尚书台,太尉实为丞相。与西汉早期掌武事的太尉名同而实异。可见于古代,带兵打仗的任务并不好当,或立或废并不取决于军事修养水平的高低,而是政治决策与改革的出头鸟,治国则先治军。太尉作为最高武职,除了评定全国武官的功绩高下、以为升降的依据外,就是作为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汉朝军队由各将军、校尉统领,太尉不能直接指挥军队。扩展资料:太尉官职来历及发展:太尉之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汉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后不再设置。西汉早期,设太尉官多半和军事无关,故带有虚位性质,不同于丞相、御史大夫等官职。汉武帝时以贵戚为太尉,一变过去由立武功之臣充任太尉的惯例,而又和丞相同等,这也和西汉早期有所差别。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将大司马改为太尉。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尉管军事,司徒管民政,司空管监察,分别开府,置僚佐。后曹操撤销三公制,自任丞相。魏文帝时期曾。三国时期的三公九卿指哪些,具体干什么事的? 三公:其中太尉(也就是大司马)是三公之首,掌管军政。另外有:司徒(民政)司空(水土 等于工部)御史大夫(监察 执法),后御史大夫不在三公。这里有个情况需要说明,大司马本来与三公平级,后来刘秀把司马改名为太尉,后来到了曹丕的时候,又改名为大司马,这个时候实际上已经比其他三公位置要高了,因为是乱世,掌管军权不一般。九卿: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公为:(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三国时期从太守向上的官位依次是哪些? 在品位上,太守相当于三品官,朝官中比太守品位高的分别有:【一品】丞相:可分左右,右正左辅,太尉,御史大夫,司寇:代理丞相,行驶丞相权,司徒,司空【二品】卫尉,太仆,太常,廷尉,少府,光禄勋,大司农,大鸿胪官位分成四个体系,一是外官,二是将官,三是朝官,四是爵位。如果连内宫的女官都算,就有五个体系。太守属于外官,是一郡之长。战国时代称为郡守。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是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历代沿置不改,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州郡的行政长官除了太守,还有刺史,一开始,太守的官阶高于刺史,太守秩俸一千石,而孝武帝时刺史的秩俸只有六百石。可是到了成帝时,刺史的更为牧,秩俸二千石,官阶超过了太守。到了建武十八年,又再次更名为刺史,秩俸复为六百石,这时太守的官阶又超过了刺史。到了汉朝末期,刺史的势力越来越大,太守已经沦为普通的城守的地位。为了限止刺史的势力,刘焉上疏建议重新设置州牧,这时,州牧的官位又高于太守。所以,在外官方面,州牧的官位在太守之上,而刺史有时高于太守,有时又低于太守。也可以说,刺史和州牧都是州级别的,而太守只是郡级别的,一州有几郡,所以州。? 中国汉朝官职共有哪些? 丞相(相国):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太师: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三国时期的州牧、刺史、太守分别是什么官职?! 三国时期的州2113牧、刺史、太5261守分别是州的行政军事长官、州4102的行政军事长官、1653郡的行政军事长官。1、州牧曹魏继承东汉的州牧制度,将其固定化,正式成为州郡县三级制度。州刺史(州牧)为地方行政官,且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再次者为假节。不带将军号的为单车刺史。曹魏将州级军政大权集于一人的做法,对以后影响深远,助长了地方割据势力。2、刺史汉武帝继废诸郡监察御史后,又于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始置刺史一人。“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制度在西汉中后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促使昭宣中兴局面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作用。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刺史改称州牧,职权进一步扩大,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3、太守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三国时期的官职从大到小。(最好列表) 共6 1、三公之上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董卓曾任相国。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

#汉朝#西汉#历史#三公九卿#丞相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