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对比三国和水浒的不同:三国有义无计失社稷,水浒有计无义乱天下

2020-07-26新闻16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同为四大名著,并为乱世小说的典范,算得上封建社会写实小说的巅峰之作。三国演义根据汉末三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为蓝本,水浒传则以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昏庸无道的腐朽朝纲下,绿林好汉揭竿而起替天行道为故事主线,两部小说都深深地影响着近现代小说体裁的走向。

两部小说,笔者读过数遍,算得上颇有一些感触。虽然都是因义而起,最终的结局和后世评价却差别千秋,笔者简单地两部小说的不同之处,说叨二三。

俗话说“少不读水浒”,笔者认为此话入木三分。水浒宣扬的过于激进,完全出于打打杀杀而打打杀杀,行动纲领“替天行道”大而空洞,没有具体的细化,更没有一个完整的部署计划。正如宋江所一直宣扬的口号是“替天行道”,目标是“招安”,剩下的就是大秤分金银,大碗吃酒肉。所以,注定水泊梁山最终的结局和口碑不会太好。具体来说,水浒还有很大难以拿的上台面的潜规则。

题材设定·以忠义坑害无辜

与其说水浒传是一部历史题材的大型史诗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江湖小说。当中愤青太多,108将中有些人确实因为官场的黑暗、社会秩序颓废而被逼无奈走上落草为寇的道路,比如说林冲,但这部分人真的很少,其中大部分都因为自己江湖草莽的本性造成命案大错而上梁山,比如宋江杀阎婆惜、卢俊义杀贾氏、杨雄杀老婆潘巧云,难道这些人真的该杀吗?我觉得的完全可以通过正规的官府渠道来解决,只是他们的性格使然而已。

另外,青面兽杨志一类的人物最冤枉。杨志代表的是被梁山那些披着忠义外衣的小人祸害的典型。杨志是杨家将名门之后,虽然家境落败,但也能谋一份押送生辰纲的差事,自给自足完全有余。宋江一伙不法之徒,竟然将人家押运的生辰纲劫持。害得杨志不得不走上梁山。如果说水浒传中所谓的“逼上梁山”,只有杨志这类人才算被逼无奈,宋江之辈都是自作自受而已。

道义造假·实属滑稽之谈

梁山刚开始之时,明晃晃地亮出“替天行道”。我们读到最后,“道”自始至终都没有行,所谓的“道”是招安之道。如果说宋江为首的梁山草寇在搞所谓的替天行道,也仅仅攻打方腊算是行了一些“道”。严格意义来讲,梁山和方腊都是草寇,双方开干,打死任何一方对于朝廷来说都是平内乱,何况梁山攻打方腊是名不正言不顺。方腊做错了什么,方腊所做的事就是梁山做的事。说白了两者都是反贼,那么宋江愿意替朝廷打方腊就是否定了自己最初坚持“替天行道”的道义。因为方腊也是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才造反,结果你宋江到过头听命于那些贪官污吏来剿灭最初的盟友,这才是真正的江湖之大不义。

各怀鬼胎,最终各奔东西

前边说到过,梁山是一群没有固定纲领、明确章法的乌合之众。100多号人聚在一起根本都没有达成共识,每个人只是将水泊梁山作为暂时栖身的避难场所、权宜之计。

宋江没有杀高俅,将林冲气死,作为好友鲁智深此时已经是心灰意冷。林冲此生根本再无他念,惟愿能够替自己的爱妻报仇雪恨,结果宋江却以大局为重而力保高球不死。出身江湖,聚义江湖本来就是快意恩仇,结果宋江连自己口口声称的好兄弟的唯一愿望都不能满足,谈何忠义呢。

最后,浪子燕青与李师师远走他乡不再过问江湖之事,武松坐地成佛变成独臂僧云游天下,也只有一个憨厚的李逵跟着宋江一起奔赴黄泉。这难道不是一个大大的笑话吗?这一切的局面也都是由宋江招安开始,或者说从一开始宋江都是在为自己盘算,根本没考虑过去他人的感受。

所以,如果说分要将四大名著去掉一本,个人建议去掉《水浒传》,因为这本书披着忠义的外衣,很容易混淆视听,特别是误导缺乏辨识力的青少年,容易在头脑中把江湖流氓的假仁义当作真忠义。

水泊梁山最后的败局用四个字可以形容“有计无义”,所有的义气都是服务于心计的工具。

常言道“老不看三国”。笔者认为这句话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三国演义中,的的确确是一部儒家仁义道德的翻版著作,更多的是教会人一些微言大义,年轻人应该读一下进而培养自己的正义感;二是三国之中计谋太多,一定程度上说又是三十六计和孙子兵法的具体解读,年纪大了就不要再学老谋深算。三国演义虽然自诞生以来,倍受后世好评,实际上其结局也不是那么美好,主要原因有三点。

人物形象·取材多以正面为主

客观地说,忠义之人天不与寿。我们常说,好人有好报,实际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完全如此。整部三国演义,好人得以古稀善终者(比较出名的人)大概也只有赵云。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只能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义薄云天的关羽落得个大意是荆州和败走麦城;求贤如渴的曹孟德头中风涎而亡;敦厚可敬的鲁肃不惑之年逝去,暂且不说“三国尽归司马氏”,此番种种令我们喜爱的人物都没有很好的结局,实在不免令人惋惜。

道义立场·师出名正,言之顺理

其实,整部三国演义来看,魏蜀吴三家集团的道义立场都不存在任何问题。刘备的蜀汉政权不用多说,名正言顺的皇室宗亲,即便是中山靖王之后的幌子是真是虚,刘备的品行至少能够值得肯定。曹操的大魏政权虽然颇有争议,但曹操的着眼点也无可挑剔,人家一直以汉朝丞相自居,坚持封汉献帝为尊者,更是以“奉天子以讨不臣”,逻辑层面上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孙权的东吴最有小算盘,与世无争,不称王自立,不搞特殊化,甘愿接受一切的赐封,就是等待时机做个逍遥自在的藩王。

此三者可以说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谁也没法从道义的层面驳斥谁。

目的归宿·都是以安天下为己任

三国演义比水浒传最本质的不同是目的和初衷的境界更高。水浒传自晁错死后,宋江取而代之,聚义的出发点早已变质。三国演义却不一样,三家的领导人物都有着更高的价值追求,便是以平天下为理想,没有一个人是出于私心。刘备,或许有人说他是假仁假义,白帝城托孤的时候,能够对诸葛亮说出“公之才胜曹丕十倍,若阿斗不能辅佐,可取而代之”,此话一出,真的是成就刘玄德万世芳名。曹操,绝不是大家认为的反面人物,可以称他是奸雄,但绝不是奸臣。想当年为了除去佞臣董卓,不惜性命献宝刀。十八路诸侯平定黄巾军,更是敢于一马当先,文韬武略无人能及。孙权,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孙权一生之中,用人从来都很大度,可以非常放心地将领导权交个周瑜、鲁肃等人,也破有王者风采。

恰恰如此一帮人杰汇聚的三国,却没有人得以善终善果,最根本的原因是三国中所有的计谋都是服务于仁义,这是与水浒截然相反的两种模式。诸葛亮为了仁义积劳病逝,明知阿斗不可辅佐而强行辅佐,最终累死自己,丢了蜀汉社稷,应该是最好的佐证。

半百三国史,书尽人间千秋大义;一部水浒传, 揭露江湖人心险恶。

#三国两晋南北朝#宋江#方腊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