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期里面,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在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搅动一番风云。有些人为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而惋惜,有些人为曹操赤壁之战不能统一天下而感慨,还有些人为东汉的花花世界化作三分而伤怀。
但是这些都是历史的大趋势,在大势面前,人力总是显得那么渺小,就连诸葛亮也说过,伐魏之事不可为,其为天意乎?但是在笔者看来,诸葛亮讨伐魏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虽然在很多时候都是外部原因,但是他自身的因素也不少,比如在用人方面,诸葛亮就出过很多纰漏,他为什么一直不重用魏延,难道是有偏见吗?
魏延的反复无常使得诸葛亮从一开始就不信任
中国古代一直是礼法社会,在这种社会里面,最讲究的就是忠孝礼义了,因为皇帝统治的原因,大家为了对皇帝表忠心,一度把忠字放在了第一位,甚至说出了自古忠孝难二全的话,这句话虽然没有下一句,但是大家都已经默认了在忠面前,孝顺,礼仪什么的都要让步。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魏延的第一次见面就是这样,魏延一开始并不是刘备的部下,他当时是s川蜀之地为刘樟效力,但是这个刘璋可不是什么好人物,他只是空有一副皇家的皮囊,本事什么也没有,靠着祖上益州太守的身份得以在东汉末年占据四川称雄。
那个时期刘璋因为自己能力不行,经常发挥不出四川该有的战斗力,连西边地盘比他小的张鲁都打不过,便决定请自己的亲戚刘备入蜀帮助自己攻打张鲁,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个亲戚可是一个枭雄,魏延就上当时作为刘璋派遣的人马和刘备一起攻打张鲁的,其实也是有监视刘备的作用,毕竟刘备几万大军,手底下又有那么一群文臣武将,都是顶级人物,换了谁都要害怕。
当时的魏延和刘备一起打完张鲁国之后不仅没有回归刘璋,反而投靠了刘备,建安十七年,公元前212年,刘备和刘璋决裂,本来作为刘璋监视刘备的魏延却转头就投靠了刘备,这让诸葛亮感觉这个人不是很可靠,毕竟自己的旧主人把这么大的任务交给你,你却什么都没做就把主人给卖了,要是刘备以后把重要任务交给你,你遇到更厉害的主人,你又背叛,那刘备该怎么办 出于这种情况考虑,当时诸葛亮就请令要杀魏延。
但是刘备就不同意了,刘备心中和诸葛亮想的不一样,他认为自己势力还很弱小,既然有人来投靠,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就把人给杀了,以后谁还会过来投靠你,便否定了诸葛亮的提议,要知道,帝王的心思其实最为深沉,刘备也是一样,他当时要对一件事情做出判断,那是要进行多方面考虑的,不杀魏延是出于安抚人心,把样子做给刘璋的部下看,以减少抵抗,而诸葛亮和魏延的矛盾也在那个时候就开始产生了。
蜀汉后期军政大权的争夺使得诸葛亮不会重要魏延
有一句话叫做善良是用来对待朋友的,而不是对待敌人的。刘备死后的蜀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伐吴之战使得刘备军队损失惨重,从黄巾之乱起家的军队都打光了,这逼得诸葛亮不得不躲在益州这块地盘休养生息,而当时蜀汉实际统治者就是刘禅和诸葛亮二个人,其他人都是他们的臣子。
加上刘备托孤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面,刘备是不相信自己的儿子能够独自收复中原的,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什么货色,所以他在托孤问题上是把所有权力都交给了诸葛亮,甚至说出了希望诸葛亮取而代之的话,只是为了让诸葛亮能够尽心尽力的辅助刘禅,当时的蜀国百姓都把刘禅陛下,把诸葛亮叫做君侯,这是一种很高的地位。
而魏延这个人就不同了,他是一个野心很大的人,他一直谋划在如何取代诸葛亮,在蜀国国内没有机会,那就从国外制造机会,而当时诸葛亮一手组织的北伐曹魏就是很好的机会,他提出的子午谷奇谋就是出于这个目的,他在测试诸葛亮的底线,袭击曹魏是表面功夫,拥兵自立才是主谋,这次他成功了,下次他就可以用兵力不足的借口骗取更多军队,而军队一旦到手,等到诸葛亮死了,蜀汉还不是他说了算。
可是诸葛亮怎么看不透魏延的谋划了,所以一直没有给魏延兵力,也一直都不重用他,只是在若即若离的利用他,在病危的时候还专门安排了人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