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事业都有共性可察,失败的人生却各有不同。儒家认为人生做事必然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孟子进一步阐述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此“天地人”三才的重要意义,在三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纵观整部三国史,阅尽世间千百态。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首,堪称旷世不朽的奇作,其中的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处事方式,以半史实,半传说的方式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之中,向普罗大众传达着做人的智慧。
刘备,以布衣之身起于乱世,虽然没有达到自己祖宗高祖刘邦和光武帝刘秀那样的丰功伟绩,单凭能够奠定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仍不失为一代人杰枭雄。观刘备起伏的一生,有哪些值得人们学习的长处,又有哪些教训给后人提供借鉴呢?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至于其出身如何,笔者已不再想过于考究。中山靖王原本便是以“多子多孙”著名于历史。刘备作为中山靖王的后世子孙,已经属于模棱两可的历史谜底。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刘备是草莽平民出身。
以草莽出身的刘备,平时以织草鞋为主业。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刘备心中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是刘备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常言道“仓廪足知荣辱”。刘备能够在果腹之需都难以满足的情况下,仍能够对刘氏基业念兹在兹,果然有大才的风度。
传说,刘备小时候便展现出不同凡响的一面。与宗族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年幼的刘备便指着一颗大槐树说“我是天子,当乘坐羽葆盖车”。羽葆盖车可是帝王级别的配置,刘邦此言一出,吓坏自己的叔父刘珖,赶紧制止刘备千万不要胡说,免得招来灭族的罪过。
虽然仅仅是一个传说故事,老话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从此话当中能够看到刘备自小时候,便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模式。
刘备十五岁开始离家求学,先后拜过刘珖、卢植为师,与公孙瓒为同学关系。卢植是当时大儒,所受的两个徒弟实在不咋地,单从武功和治学而言,公孙瓒和刘备确实毫无建树可言。
另一位同学好友刘德然一家经常资助贫困的刘备,时间一长遭到家中主妇的反对,一个大小伙子身长七尺,孔武有力整日不思生计,以蹭吃蹭喝混日,换做任何人都不能接受。
早年的困苦经历,并没有磨灭刘备心中那份理想主义的情怀,反而使得自己的追求和品格变得更加厚重起来。
实际上,历朝历代中,刘备这种紧衣缩食的日子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常态,远大志向也是很多人少年时期都有过的情怀。扪心自问,面对生活的艰辛和不如意,又有多少人能够知难而上。
马云曾经说过,昨天很残酷,今天很残酷,明天会很美好,很多人都是死在明天到来的黎明前。
男儿哭泣不丢人,要看所苦何事
很多人一直诟病刘备是哭来的江山。刘备之哭,确实是不争的事实。试想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大家不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把自己放到刘备的角度和立场,身处险境,手中无兵,想做大事处处艰难。为了活命以图来日,如果不哭的话,刘备还有什么办法可施。
笔者认为男儿流泪不丢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压力阀值,流泪只是一种对于生活情绪的宣泄。何况刘备一路走来所遇到的艰辛,只能依靠“哭”才能解决,所以我们不能以此作为嘲讽刘备的笑料。
我们常说“做人不能笑贫不笑娼”,贫苦不可怕,人生在世难免会有不如意之事,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设身处地好好思考的事情。
再言刘备之哭。刘备的哭不是为了自己的私事私利,他是为了天下苍生,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和生活机遇来替天下老百姓做一番安定的大事情。
即便是有人诟病质疑刘备是“假仁义”,纵观刘备的心路历程,一个人是否是真心实意,谁也不能钻进其内心看个透彻,外燃只能依靠他的日常行为表现来衡量评价。这一点刘备确实做到,而且做得非常好。
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三让徐州等等礼贤下士、卑恭谦让的礼节刘备一一做的十分周到。如此一个行为规范的人,又有什么可以质疑的。
我们看事情、判是非就应该本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若一个人连基本的行为都得不到高度自律,又谈何是一位君子呢。
唐朝大诗人杜甫曾作诗《咏怀古迹五首·其四》评价刘备: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虽然刘备没有完成自己毕生追求“克复中原,光复汉室”的理想,但一生走来的种种表现,确实值得可圈可点。能够对自己的结义兄弟兑现承诺,能够对自己的托孤大臣诸葛孔明无比信任,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谦谦君子。
刘备之哭,更是值得广大同胞好好思考一番,男儿流滴眼泪不丢人,只要是为了家庭幸福、社会责任,依然不失为热血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