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范围分别是多少? 赤道低气压带的范围大致是南北纬10度之间,副热带高压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两侧大致5度,副极地低压带大致位于南北极圈两侧各5度,极地高压带大致位于极圈以内,它们都没有明确的界限,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南北移动.
简述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移动规律,并说明其移动的主要原因 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移动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副热带高压带和高压单体的强度、位置也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在北半球,从1月至7月,高压主体均向北、向西移动,强度增强;从7月至1月,则向南、向东移动,强度也随着减弱,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例如,我国降水带的南北移动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节活动相一致,通常降雨带位于副高脊线以北约5-8个纬度.每年2-4月,副高脊线稳定在18-20N间时,我国华南地区出现连续低温阴雨天气.6月副高脊线北跳越过20N,稳定在20一25N间,降水带位于长江下游和日本一带,正是梅雨季节开始的时期.到7月份,副高脊线再次北跳,降雨带从长江流域推移到黄淮流域.长江中、下游的梅雨结束,开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气变得炎热少雨.如果副高强大,控制时间长久,将造成严重干旱现象.从7月底到8月初,高压脊线进一步越过30°N,雨带也北移至华北、东北地带.9月上旬,高压脊线开始向南回跳,雨带也自北南移.
副热带高气压带为什么是下沉气流 首先,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不是热力原因造成,而是动力原因形成的,因为它的气温并不低,具体成因如下:赤道地区受热较多暖空气上升,在高空形成高气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地区)南北分流.以往北走的气流为例,在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但一旦偏离赤道,则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风逐渐向右偏转成西南风,到达北纬30度附近上空时偏转成西风,此时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风向不再变化,在北纬30度纬线上空并与该纬线平行,由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源源不断的在此纬线上空堆积,重力因素下沉,使北纬30度纬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半球同理,只是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