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堡号仿古船的相关资料 (一)自从若干年前瑞典有关部门开始重建哥德堡号并计划进行“复航”之旅那一刻起,这艘曾经的著名商船就引起了多方(尤其是中国)的关注。随着它“真实”地驶入南中国的广州港口,这种关注与热情也达到了高潮—在广州停留的一个月期间有250万人次前去参观!而8月29号驶进上海港口后,在上海本地又立即掀起一股参观热潮,而且还引起浙江等地旅行社的极大兴趣。可以说,哥德堡号已经成为一个别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从其自身所具备的作为景观的特质来看,“符号复原”和“事件复原”是其最核心因素。帆船本身在形状与材料、制作方法、驱动机制等方面都追求尽可能地复原历史原貌,而且它进行的是沿原来古老航线复航之旅。这样一来,由相关历史文献与海底考古发掘成果、古老的造船技术、当代人独特创意等共同参与“再造”的哥德堡号,已不再仅仅是一艘仿古商船,而是成为一个能带给人们多重“想象”的“景观符号”:原哥德堡号的沉没及后来的考古发掘带来的神秘、传奇,261年前事件所蕴涵的古老与久远,瑞典作为域外和西方的象征,远洋航行所承载的探险、开拓、征服特质等等,综合构成一场“想象”的盛宴。但仅从哥德堡号自身因素来分析显然不够全面和有力,还要从其切入当下。
哥德堡号的帆船评价 2007年6月9日,瑞典仿古商船“哥德堡号”回家了,回到它的出生地哥德堡市。在中瑞两国人民的深情注视和热切期待下,中国国家主席和瑞典国王夫妇亲自主持了返航庆祝仪式,哥德堡市随之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18世纪,中国正处康乾盛世,精美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吸引着无数欧洲人的目光。那时的瑞典,深以拥有中国物件为豪,王室成员也不例外。为发展海外特别是对华贸易,瑞典政府于1731年特许成立了从事垄断贸易的瑞典东印度公司。从1731年到1813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承担了瑞典与中国的全部贸易。该公司船队曾132次远航到广州,一艘商船往来的贸易额,相当于当时瑞典全国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哥德堡I号”是公司船队中最大的一艘商船,该船于1738年建成后,次年便开始寻梦东方,两次航行带回了大量的中国货物。不幸的是,当1745年9月“哥德堡I号”第三次从中国返航时,在离哥德堡港岸边仅900米处触礁沉没。当时船员全部获救,近三分之一的货物被抢救出来。即便这样,剩余的货物被拍卖后,仍让公司股东获得50%的利润。后来,东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II号”商船继续从事对华贸易。商船在数十年间为瑞典的发展提供着巨大的资金支持,很大程度上带动了该国工业化的。
最近报上老提到一艘叫\ 1731年6月14日,瑞典东印度公司在哥德堡成立。从1732年到1806年,瑞典东印度公司共组织过135次亚洲之航,其中只有3次到达印度,其余都以中国广州为目的地,用瑞典的木材、柏油、铁和铜,到西班牙换成白银,再用白银从中国买回高档生活用品:瓷器、香料、茶叶、丝绸等,其中的大部分再转到欧洲其他国家。东印度人-哥德堡号\"是东印度公司船队中的一员,1738年下水。1839年1月-1840年6月和1841年2月-1842年7月,她往返中国两次。1743年3月14日,\"哥德堡号\"从哥德堡出发,开始它第3次广州贸易之旅。1745年1月11日,\"哥德堡号\"从广州启程回国,船上装载着大约700吨的中国物品,包括366吨茶叶、100吨瓷器、19箱丝绸、133吨锡、11.4吨良姜、3.4吨珍珠、2.3吨藤器和1.8吨胡椒。当时这批货物如果全部运到哥德堡市场拍卖的话,估计价值2.5至2.7亿瑞典银币。8个月后的1745年9月12日,\"哥德堡号\"航行到离哥德堡港大约900米的海面,离开哥德堡30个月的船员们已经可以用肉眼看到自己故乡的陆地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哥德堡号\"触礁、沉没。这之后瑞典东印度公司又建造了\"哥德堡Ⅱ号\"商船,最后沉没在南非。1984年,瑞典一次民间潜水考古活动找到了沉睡海底的\"哥德堡号\"残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