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清代棉纺织技术

2021-04-07知识2

中国棉纺织史的织造 棉布在中国古代称白叠布、白緤布或帛叠布,原产于中国的西域、滇南和海南等边远地区,秦汉时才逐渐内传到中原。宋代以后,中原地区方开始植棉,并参照丝麻纺织发展棉纺织技术。棉布分本色棉布和色织布(包括提花布)两大类,在各种型式的织机上织造。平纹组织的本色棉布,是中国棉织物的最初形式。如福建武夷山3200年前洞穴岩墓的船棺内出土的那块久经风化而变成青灰色的棉布就属平纹组织,经纬纱直径都在0.5毫米左右,经纬密度均为14根/厘米,拈向为S拈,拈度为经纱67拈/10厘米,纬纱53拈/10厘米。这种棉布估计为原始腰机所织。在江西贵溪墓曾发掘到2000余年前的这种原始腰机零件。秦汉以后带机架的腰机、斜织机等在中原已普及,通过贸易逐渐传到边疆,促进了当地的棉织技术发展。如1959年在新疆民丰东汉墓出土的蓝白印花棉布、白布裤、手帕等棉织品残片,都是平纹组织,经密为18根/厘米,纬密为12根/厘米。1964年吐鲁番晋墓出土的布俑、连衣裤均为棉布缝制。可见,东汉前西域已将染色、印花技术应用于加工棉布。棉布幅阔的增大也是棉织技术发展的标志。1966年浙江兰溪宋墓出土的一条本色棉毯,证明当时的织机和织造技术已有较大的发展。这条棉毯长2.51米,阔1.15米。

在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业的状况和成因 明清时期江南2113是中国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5261,虽然小农经济仍然4102是工农业生 产的结合体,但1653它已经开始分化。尤其是在棉纺织生产集中的地方,变化更为 明显。明清时期,江南棉纺织品的市场持续扩大,基本上形成了全国市场:南到闽广,北到华北、西北、东北。海外市场也有一 定发展。市场扩大,刺激了棉纺织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棉纺织业由 副业转化成为部分小农家庭的主业。棉纺织业经济地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劳动 力结构的变化,冲破了传统的男耕女织家庭劳动力分配格局,男子也开始从事 棉纺织业。在此基础上,植棉业、棉花加工业、纺纱业和织布业的社会分工都 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形成了棉花市场和棉纱市场,其中,经纱市场的出现,反映了经纱生产的专业化,表明棉纺织业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正向更深的层 次发展。同时,商人资本开始了向生产领域的渗入,支配了棉布的染整加工业。在农村,商人资本成为棉纺织业社会分工的中介,并以预付定金、赊贷原料、以粮食和棉花支付棉纺织品价格等方式加强了对小生产者的控制。以棉纺织业 商品生产为基础,棉纺织手工业劳动收入的分配,剩余劳动的分割,和直接生 产者的消费方式都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某校高中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及其对外贸易”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你认为其中不正确的是 A.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之一 B。.

#清代棉纺织技术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