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毁誉参半的西周婚俗:婚姻无自由下蕴藏着小农经济发展的曙光

2020-07-26新闻3

纵观中国历史,社会的运营本质一定需要建立在人们繁衍生息的基础之上,而逐渐脱离了野蛮生殖的西周人也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启蒙,即便没有现代人如此先进的婚恋观,不可否认的是,西周婚俗的确为之后中国封建社会整体的婚姻制度提供了最初的雏形,且较为完善。

即便西周尚处于古老中国的奴隶时期,可在我们探寻西周婚俗的时候更是发现了其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要知道,在西周时期依然是原始婚姻与聘娶婚姻共存的社会状态,所以,西周的存在对于封建社会的开启的确具备十分深远的意义。

相对比西周之后春秋时期的各类思想启蒙,倘若决定繁衍生息的婚俗无法确定,整个社会注定是没有根基的,其他领域的思想文化更是会无从谈起。

婚姻涉及到人与人之间最真实的相处,与此同时,婚姻中男女地位的相对性更会映射出所处社会的等级制度雏形,就如同现代社会,婚姻提倡自由更提倡男女平等,这一点同样映射并决定着现代社会的运营规则。

所以,想要探寻中国封建社会的运行本质,还真的要从决定封建婚俗的西周开始。当然,就如同人们始终用利弊共存来评价封建社会制度一样,西周婚俗同样以利弊共存的方式决定了古老中国多年的社会形态。

一、 西周婚俗从根本上确立了“男尊女卑”的基本规则,从婚俗引发自然形成后续封建社会的基本运行制度规则

1、 一夫一妻多妾制度

千万别小瞧西周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单是一个小家庭就已经通过这个制度确定了丈夫的权威与妻子对于妾室的威慑。西周人早就通过《周礼》的记载向世人诠释了他们心中对于夫妻的看法,在西周人看来,夫妻各自如同半个藕,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在此之后也就有了“配偶”这个称号。

曾经,一位叫做散伯车父的西周贵族在第一任妻子去世之后很是悲痛与怀念,在他即将迎娶自己的继任妻子姞氏时,首先做的却是来到亡妻灵前对其进行祭拜,并告知自己即将迎娶的消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求得亡妻的准许与福佑。

所以说,在西周当时的社会氛围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丈夫对于妻子的敬重,相对来讲,妾室一定是无法得到这种地位与待遇的,当然,通过丈夫如此“宠妻灭妾”的行为,西周人更是会对比自己身份等级高贵的人产生敬畏感。

2、 束缚女子的“七出三不去”离婚制度

西周婚俗中,女人一般是无法自主决定是否能够摆脱所处婚姻的,一般来讲,男人是否选择休妻,唯一需要遵循的就是“七出三不去”原则。所谓“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与此同时,“妇有三不去:有所取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西周男子休妻的典故并不多见,不过,通过看“七出三不去”的离婚制度,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出妻子在婚姻中较弱的主导权,而女人想要通过这项离婚制度实现自己在婚姻中得以保全,更要在婚姻中完全贡献自我,单凭这一点,足以见得当时社会的“男尊女卑”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3、 宗族延续本质决定女人沦为生育工具

这一点,单从西周婚嫁前的聘礼就可以看出西周人透过婚姻对于子嗣延绵的深切渴望。就比如,一位西周的男子想要聘娶另一家的女儿,无论这个男子的身份高低贵贱,他都要准备好这些聘礼,比如:椒、桃李、花等等,再或者,也可以赠与未来的妻子鹿、雁等等。其实,这些礼物表达的都是男方对于子嗣延绵的渴望,而且,在之前的“七出三不去”离婚制度也可以看出,妻子无法生育很有可能面临被休妻的危险。

所以,婚姻作为西周宗族延续的主要手段,而女子在其中首要承担的责任便是繁衍子嗣,如果无法做到,几乎可以视作对婚姻不负责任。在现今看来,西周女子一旦步入婚姻多半都是被迫沦为生育工具的悲惨命运。仅凭这一点,足够说明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卑微,与男性地位更是不可相比,即便女人能够完成社会使命,也还是要屈从在男人身后。

二、 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再到“门当户对”等等择偶观背后映射的恰恰是西周之后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的理念基础

想想现代人的成长历程,再是开明的父母也会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尤其在婚配选择上,几乎可以完全暴露出一个人的价值观,要知道,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就是在这一点一滴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探究西周之后人们都去尊崇的森严等级制度,还真的要从西周婚俗的择偶观开始。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家族尊卑等级观

西周人的婚姻大多都不是自己做主的,主导权几乎全部掌握在父母手中,而家中有到了适婚年龄的男子、女子,一般都会是男子请媒人上门提亲,而由女子父母决定是否接受这门亲事。

就比如在描写西周婚俗《诗经》中《氓》的描述中就有这样一个场景:一位小伙子兴冲冲的带着布匹去和姑娘商量事情并想要结婚,而姑娘声称不是自己故意要拖延时间,只是苦于小伙子还没有找好媒人,她更希望小伙子不要生自己的气,等过了秋天再来定婚期。

原本是一场很是浪漫的自由恋爱,却在这位姑娘的观念中变得停滞不前,这也能看出,当时的西周人如果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万万不敢迈出结婚这一步的。所以,即便两人日后的婚姻没有父母参与,可父母在婚姻开始前的地位早已牢牢掌握了儿女婚姻的主导权。

由此,在西周人心中,父母的地位当然是至高无上的,单凭这一点,家族成员之间的尊卑感也就不自而然地产生了。

2、“门当户对”决定人际交往等级观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在西周的王室内有贵族男子想要迎娶一位平民女子为妻,或者,一位贵族女子想要下嫁一位平民男子,这位贵族极有可能面临被打压或是被驱逐出贵族阶层的危险。要知道,西周当时的统治者无比看重王室血统的高贵,天子家族只能与诸侯国王室通婚,而诸侯国王族的婚姻也只能在不同姓氏的诸侯国王室中进行。

有贵族如此挑剔的婚恋观延伸,即便是西周平民之间的婚姻往来,人们看重的同样是“门当户对”,西周人不允许在婚姻中出现一丝一毫僭越的因素。通过这一点,很容易形成的一个社会现象便是众多西周人崇拜着更高级别的社会阶层,更是喜欢将身边人分为三六九等。

所以,看似只适用于婚姻中的“门当户对”观念早已深深决定了西周人的交往等级观。

3、“男主外、女主内”决定男权至上等级观

在《邶风·绿衣》中曾描绘了一位很是悲惨的女子,她虽为家中的妻子,却在丈夫宠妾灭妻的举动面前无处诉苦,日常的生活也只能在痛苦中一天天地煎熬着,而身边的人对她的遭遇也不曾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怜悯。

从这一点上,足以看到西周婚俗中,整个婚姻的天平早已完全偏向在了男人一边,女子在婚姻中即便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说辞,依旧无法摆脱男权至上的命运。而整个西周社会相对于男子地位的只有女人,从家庭中男人权力的至高无上足以决定整个社会男权至上的等级观念。

三、 之所以西周婚俗如此重要,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根基恰恰以家庭为基础,而婚俗正是保障封建社会最小单位稳定的决定因素

我们总会受到“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认为古代的婚俗大多都是糟粕所在,其实,在看过西周婚姻中女子的不易后,再来看看诸多繁杂的婚俗礼制,很多人都不禁感慨,其实,西周的男人想要迎娶娇妻回家也不是一件多么顺利的事情。

在《诗经》的很多描绘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出男人在迎娶时的很多无奈,比如,没有找到合适的媒人不可,如若没能按照礼制流程前来提亲更是不可,婚礼当天新郎要遵守的诸多礼节更是不能混淆,否则,这些都会被视为未来两人婚姻不幸的征兆。

如此严苛的西周婚俗却奇迹般地被西周人认认真真地践行着,甚至,整个封建时期的婚俗都是西周习俗的延续,即便男权当道,女人依旧在婚姻中任劳任怨,这对于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式基础上创建起来的封建社会当然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

即便如今的中国早已步入现代,我们还是会在很多人的意识形态中找到古老婚俗的存在,人们以并不人性化的婚俗理念约束着自己的婚姻并确保着婚姻的稳定,可想而知,以这样的家庭组成的封建社会又如何不会安定且长期存在呢?

#先秦时代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