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让百姓菜篮子拎得更稳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彭婷婷 文/图) 不管是6月初北京新发地等相关批发市场受疫情影响而暂时休市,还是南方洪涝灾害对部分地区鲜菜生产、贮运造成的一些影响,都让农批市场安全与否、农产品供应链是否完备等问题备受关注。
面对大考,如何利用新技术手段和互联网思维满足市场需求,探索适合农产品大流通的供应链服务体系,助推农批市场转型升级,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稳,在当前显得更为迫切。
以农超对接、基地直供、后置仓等为代表的多元农产品供应体系正在形成。图为消费者在北京大兴区一家超市内选购蔬菜。
传统供应链体系待升级
此次北京新发地疫情充分暴露出农批市场在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方面的短板。如何完善传统农批市场的供应链可追溯体系,是农批市场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了解,我国农产品的主要供应链条是这样的:农户(生产方)-农产品经纪人(农村供销合作社)-一级批发商(批发市场)-二级批发商(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或超市(零售商)-消费者。
江苏雨润农产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周国斌认为:“从横向流程上看,供应链是指由消费者需求开始,贯穿从投入品控制到农产品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最后把产品送到终端消费者的各项业务活动;从纵向流程来看,供应链上任何环节的运转都是由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四流’所驱动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后,产品流通环节能够无缝对接,从而使‘四流’更加合理高效地运行。”
而我国农批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产业的主要资源汇集地和关键环节,运营和管理理念落后、功能单一,仍以传统的收取摊位、场地租金为主要经营方式,场内交易以传统“现金、现场、现货”的“三现交易”方式为主。
“现在农批市场与其他新业态迭出的行业相比,变革速度还比较缓慢。”北京阿凡奇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张献恩告诉记者。
总体来看,农批市场亟待通过新技术手段的应用和贯通,从销售、流通等环节升级传统农业产业链,打造出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新模式。
智慧农批将成主流
传统的农品市场主要满足交易功能需要,未来的农批市场主要承担农产品物流、仓储、分拣、加工等功能。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发文称,建设农批市场大数据中心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融合线上线下,依托农批市场海量的交易可以产生大数据,而大数据中心对形成价格、检验检疫、引导交易、风险预警和提供服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在全国 4000多家大型农批市场中,已有部分发达城市的管理者开始进行智慧农批市场的改造。比如,深圳把该市350多家农贸市场进行智慧化运营改造。
在北京,位于朝阳区黑庄户乡、亚洲单体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正在加速建设,建成后将由首农集团托管运营。
“农产品供应链的核心是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目标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主要功能是通过组织间的协同合作,实现上下游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匹配,从而实现在专业分工基础上的资源整合。”业界认为,有关各方应对传统农批市场的物流、仓储、管理、交易、采购、配送等环节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通过数字化改造使流通新技术赋能传统流通组织,解决传统农批市场人货混杂、环境脏乱、数据采集和食品安全等问题。
多元化供应加速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以农超对接、基地直供、后置仓等为代表的多元农产品供应体系正在形成。
大部分的商超早已在精心布局自己的供应链渠道。此次新发地疫情暴发后,超市发、家乐福、物美、沃尔玛等北京大型商超连锁品牌均加大了产地蔬果商品的采购量,快速补充北京市场。
在生鲜电商方面,美团买菜、每日优鲜、美菜网等平台也加大了直采供应的力度。
除了市场主体的积极作为外,在保供稳价方面,同样离不开宏观政策的引导。如,今年6月,针对进京生活物资运输保障问题,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会同北京、河北迅速研究决定设立河北高碑店、平谷马坊、廊坊万庄三个蔬菜中转调运站,目前已经全面启用,全天候为外省(区、市)进京的蔬菜水果提供中转调运服务,保证进京蔬菜、水果等生活物资物流运输畅通,保障北京市场供应。此外,保障农产品运输道路畅通也必不可少。交通运输部不久前印发通知,要求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确保进京鲜活农产品等重点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三保障一通畅”,即保障运输供需有效对接、保障应急运力及时调配、保障司乘人员防护到位,确保进出京运输通道通畅。
新发地农批市场停摆后,北京农产品供应并未断档,有关主管部门以及市场主体商超、生鲜电商的快速反应和补充能力,表明农产品的流通供应链条正在发生积极改变,未来农产品供应渠道多元化的趋势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