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唐朝的官学教育是如何发展的?又有哪些影响呢?

2020-07-26新闻6

唐朝的官学教育是如何发展的?又有哪些影响呢?

唐代官学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引人注目的话题,所谓官学,就是官方开办的各类教育机构。李唐王朝建立后,政治经济发展迅速,强盛的大唐王朝在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都有一套体系。

教育作为中国封建王朝重要的一环,自然是非常受到唐廷的重视,那么唐代官学都是如何开展的呢?又有哪些影响和特点呢?

一.文武并进,德化万方

唐朝建立以后,立国方略成了大问题,说白了就是要以文治还是以武治。谏议大夫魏征向唐太宗提出了“偃武修文”的四字治国方略,但以宰相萧璃为首的其它群臣则认为治天下也要像打天下一样需要靠武治方能奏效,主张“震耀威武,征讨四夷”。

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治理国家的意见面前,唐太宗做出了“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的结论,“守成以文”的特点是要“文治”国家,即要有文化,所以唐太宗雄才大略的表示一定要发展文化作为首要,至于说武力治国那是不可取的。

魏征认为,经历战乱之后,百废待兴,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而以宰相萧璃为首一部分朝臣则极力反对。唐太宗就对反对者提出:为何秦统一六国后,很快灭亡了?

李世民认为秦亡国的主要原因是:统一六国后不实行教化,而对人民实行残暴统治。因此,李世民决定发展文化教育,实行文教政策。

唐太宗及以后诸帝,基本上都是实行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首先是在全国建立孔庙。其次,儒学经典统一的实施。南北朝时期的经学有南学、北学之分。再次,继承和发展历史文化遗产,兴办各类文教事业。

李唐建国后,对以前的历史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组织和整理,有史料记载的整理工作有四次:第一次是618年,武德九年于弘文殿聚四部书二十余万卷,置弘文殿于殿侧。

第二次是628年,从全天下范围内购买图书来充实国家图书馆。第三次是638年唐太宗命颜师古、孔颖达等人撰定《五经正义》,统一南北儒学。第四次是639年,主要是整理宫中书籍。

整理图书以后唐朝的文化水平显著提高,为唐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气象,特别是许多专门学科的设立都是前代所没有的如医学、律学、算学、历学等的设置。

唐太宗时以经学为主的教育发展策略已经是让人一看就明白了,其后的教育大都是在其基础上的再补充完备。因此官学教育建立起来,中央政府及各地方开始设置学校教育,并以唐朝推行的文教政策为基础广泛发展起来。那么唐朝做好了准备以后又是如何开办官学的呢?

二.兴办官学,承前启后

唐高祖李渊把恢复国家教育事业,作为稳定统治、收拢人才、医治战争创伤的的重要政策。李渊在武德元年:“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以上子孙;太学置生一百四十员,取五品以上子孙;四门学生一百三十员,取七品以上子孙。”

规定了各官学教育机构招生人数及资格,同年十一月下令让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建立中央官学的同时,也恢复了地方郡县的学校教育,比如李渊规定,三等郡县,在郡县的首府可以办一个60人的学校,三等郡县大概等于今天的县城,上等郡县可以办置一个4000人的学校,大概等于今天的市。

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地方官学也开始建立,国家官学教育体制逐步恢复了,教育机制也有了初步的组建,各官学教育机构初具规模。

到了唐太宗时期,唐朝的官学发展就更加迅速了,唐太宗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有名的贤明君主,在他统治的23年间,不仅在政治经济领域取得了成效,在思想意识领域推行的以尊崇儒学和提倡多种形式的官学教育的文教政策也达到鼎盛。

唐太宗极为重视文教事业,突出强调了儒学教育在国家官学教育中的地位,据记载:“贞观二年,唐太宗根据房玄龄、朱子奢的奏议,诏准停祭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享。

将孔子第一次正式尊为圣人,提高了孔子的文化地位,并统一了经学教材《五经正义》颁行天下。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恢复实行了实科教育。

公元628年在国子监设书学和算学,次年又将医学教育推广到各个府州,并要求设医学博士,招收学生。

公元632年又于国子监下设律学用于培养司法人才。这样就构成了唐代官学教育的主体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书、算学合称“六学”,中央官学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文教事业兴旺发达,学校教育出现发展高潮,促进了统治秩序的稳定,使唐朝成为东亚文化交流的中心,周边各国仰慕中原文化,纷纷派遣子弟入唐求学。

尤其新罗学习热情很盛,在唐留学生最多,唐因此设立了留学生制度。当时各国都以到唐朝留学为荣,可以说唐朝就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

不过在唐太宗以后,唐朝的官学发展却遭遇了一些挫折。 唐高宗执政期间,由于轻儒术,官学教育发展迟缓下来,但他在位期间对教育事业也作了一些调整,他命人重新审订了《五经正义》、颁布了《律疏》,分别作为明经科、明法科考试的标准。

公元656年,以《十部算学》为算学学习内容,恢复了算学(也就是今天的数学),公元658年,他把书、律、算三学分别归划到了各个专职行政机构,进而实行对口管理:书学由秘书处负责管理,律学由大理寺负责管理,算学由太史局负责管理。

公元 662年正月十八日设立东都国子监,同时于其下开设相应的“六学”,招收子弟入学。它的设立扩充了官学教育的规模,对国家教育行政机构的有益补充。

武则天称帝后,崇尚佛教而轻儒学,重科举而轻学校。这一时期佛学教育和寺院教育是国家文教政策的重点,至于官学教育武则天任命一些不懂儒学的人担任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如:国子祭酒之职(就是中央大学校长)“多授予武氏诸王及附马都尉。”他们对教育基本一窍不通,最终造成了:由是学生不复习业,二十年间,学校殆废。

可以说对唐朝的教育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以致官学教育在二十年间处于停滞状态,官学教育管理基本被荒废。

武则天之后,到了唐玄宗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再度繁荣,儒学教育也进入了唐代教育史上的鼎盛期,这一时期设立了崇玄学,后改为崇玄馆,将发展道教和崇玄学教育融入到国家的文教中,使国家的文教在崇儒有佛的基础上更加完备。

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健全的官学教育机构。中央有中央官学,府州县有府州县学,乡有乡学,里有里学,也允许私人办学。

据《新唐书》记载:“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可见当时文化的繁荣程度。 唐玄宗统治时期,唐朝的官学教育发展迅速,在管理上、规模上都日渐成熟,封建官学教育制度己经形成了完备的状态,具体了一套很有效的管理体系,不管是学校的种类、形式、教学制度、管理制度,还是学生的数量、质量都有巨大的发展。

笔者认为:唐代的教育制度,在继承历代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在唐代发展的更加完备、周详、系统,到达了当时教育发展史上的先进水平,对东亚内国家的教育事业都产生了影响,当然,唐代教育本身也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第一, 唐代教育的可是分三六九等的。从入学招生的规定中能看出可接受教育的人都是有等级划分的,什么等级的官员子弟进入什么等级的学校学习,有着严格的规定,是保证贵族化教育的有效手段。

唐代官学教育中,弘文馆和崇文馆是招收皇亲国戚及高官子弟的贵族学校,国子监招收学生也是按出身和父辈官位等级配享。

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太学生招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四门学、律、书、算学及地方州县学招收下级官员子弟。不被重视的医学、天文、历法、占卜、漏刻、校书、兽医等学生的来源是庶民子弟,可不是你想去哪就去哪读书。

第二, 唐代官学教育实行开明的政策,对亚洲周边国家新罗日本等实行友好的开放政策。唐代国子监下的太学、四门学招收来自东北渤海、西北高昌以及西南吐蕃和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贵族青年学习。

他们毕业后有助于各族文化的发展,也传播了唐的文明,有助于全国的统一和发展,所以唐朝也因此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所以唐朝能够在全世界取得公认的领袖地位,可不是白来的。

参考资料

【1】杜佑 《通典》

【2】李林甫等 《唐六典》

【3】宋敏求 《唐大诏令集》

【4】刘峋等 《旧唐书》

【5】欧阳修等 《新唐书》

#隋唐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