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谁是三国时代的第一神射手?

2020-07-26新闻13

作者:不识字

说起古代的神射手,大家能想到的,一般有神话故事里的后羿射日,春秋时期楚国将领“百步穿杨”养由基,西汉“射石博虎”飞将军李广,以及隋朝大将“一箭双雕”长孙晟等等……如果把时间范围缩小,

只算三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神射手呢?

一般人通常会想到黄忠、赵云这哥俩。

黄忠,在《三国演义》里,一出场便有“开二百石弓,百发百中”之能,和关羽阵前对战,曾精准地射中他的盔缨,令其不战而退。卡牌游戏《三国杀》,也因此特意给他设计了一个精准击杀的技能,叫做“烈弓”。赵云,不说晚年通过“围攻躲射”独战韩氏三将等神勇之迹,就单凭赤壁之战时接回借东风的诸葛亮,一箭射断前来追杀的徐盛、丁奉船上蓬索,便是令人不得不佩服其精湛的箭术。

这两人,长期以来一直被当作三国箭术的门面。但可惜,这都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一通虚构,正史《三国志》中,其实并没有任何关于他俩“善射”的记载。

所以,

不管在演义里怎么威风,现实中他俩都得往后靠

,真正有史料依据、能排得上号的“射手座”大神,其实是以下几位。

01 温侯吕布

排在第一位的自然要数吕布。

关于吕布善射的记载,正史《三国志》和《英雄记》都有相关的描述:

布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三国志.吕布传》

为人粗略,有武勇,善骑射。——《英雄记》

从“飞将”两个字看,明显当时的人把他比作了前面提到过的西汉飞将军李广。可见,他的射术并非自夸,而是有过多次出彩表现并取得了一定公认度的。

当然,和《三国演义》里大家熟悉的情节一样,

最能体现吕布高超射术的一次,非“辕门射戟”莫属。

此事发生在建安元年(196年),即曹操迎汉献帝入许县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那年。吕布的邻居刘备当时驻扎在小沛,袁术派大将纪灵领兵三万前来攻打。刘备兵微将寡抵挡不住,无奈之下只好求救于吕布,虽然后者不久前才偷夺了他的徐州。

收到求救信后,吕布帐下诸将都认为正好借袁术之手除去刘备,主张不救。不料,吕布却在这时展现了他一生中难得的战略眼光:

不然。术若破备,则北连太山诸将,吾为在术围中,不得不救也。

所以,他决定亲率步兵一千、骑兵二百驰援刘备。兵力看起来不多,但吕布毕竟号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威慑力极大。纪灵手握三万大军都不敢轻视,只能暂时停止进攻。

不过,此时吕布还不想因为刘备和袁术彻底撕破脸皮,所以在如何不那么得罪袁术又能救到刘备上,吕布还是动了点脑筋。他来到小沛西南处扎营,邀请纪灵前来饮宴,对他说:玄德是我老弟,今天被你们按着打,有点惨。我生性不爱撮合别人打斗,喜欢劝架,所以才来的。

说完,他命人在辕门外竖起一枝长戟(不知道是不是方天画戟),然后对在座的各位表示:要是我待会用箭射中戟旁的小支,就请纪将军退兵,如果没中,那时任凭你两家决斗。

这话一说出来,吕布肯定就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因为如果他射歪了,那不仅解救刘备的目的达不到,反而会使自己颜面大损。所以这对他的箭术要求极高。

关于距离,《三国志》里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罗贯中在演义里给出了一个说法——一百五十步。

说实话,这可比养由基前辈的“百步穿杨”还远了五十步。按照古代一步为两跬,一跬为迈足一次,相当于现在正常人走两次,大概是1.5米。所以一百五十步,大致在225米的距离。

根据后来宋代弓种的有效射程都只在200米左右,这一百五十步显然夸大了不少,应该不属实。但不管怎么说,能让纪灵轻易地同意这个停战条件,吕布射戟的距离肯定超过了当时一般人的正常接受范围,挑战性还是有的。

话不多说,只见吕布张弓搭箭,瞄准辕门处,一箭射去,丝毫不差正中小支。

“诸将皆惊,言‘将军天威也’!”

的反应看,吕布这次显然给大家创造了一个不小的惊喜。于是按照约定,纪灵心里就有一百个不愿意,也不得不领兵撤退,刘备暂时解除了危机。

相比后来唐朝名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传奇,吕布这一箭救刘备,可以称得上他这辈子的巅峰之作了。

02 东莱太史慈

辕门射戟,是吕布展现高超箭术的最高光时刻,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毕竟是一次观赏性静目标射击而非实战。而论

起真正战场上的箭术交锋,那必须得有东吴大将太史慈的名字。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三国志.太史慈传》

“猿臂善射,箭不虚发”,《三国志》对太史慈箭术的这番描述,可以说在整个三国范围内都是独一份,名头非常响亮。而且,不同于吕布仅有一次辕门射戟,太史慈的箭术展示,在他的传记里有过多次出现。

第一次是在北海孔融那里。

孔融大家都知道,四岁让梨是他的成名作,之后就开始了怼人的日常,成了三国史上一个著名的嘴强王者。董卓乱政后,因为采取嘴硬、不合作态度,他被下放到盗贼猖獗的北海郡做太守,不久遭到黄巾军的围困,只能找人出城求援。太史慈便在这种时刻登场了。

太史慈不算孔融的部下,他主动请缨主要是为了报恩,即《三国演义》里他母亲受了孔融的恩惠这件事。所以,尽管孔融一开始不同意,认为贼寇看守严密他冲不出去,太史慈还是再三坚持,表示一定要完成家里母亲的“遣慈之意”。

这种真心报恩之举,本就使太史慈的形象颇为高大,而后突围过程中太史慈展现的计策和箭术,更令这场求援增添了无数魅力。

他选择在天刚亮的时候,带着弓囊箭袋骑马出城,身后跟着两名带靶子的随从。城外敌军看到后,又惊又怕,连忙跟了上去,却发现太史慈并没有往外闯,而是到城墙下的堑壕,竖起靶子在那里练习射靶,随后便返回城中。

第二天,他如法炮制,又在天刚亮别人还在睡觉的时候高调出城,同样只练靶便回。到第三天,围城的黄巾军彻底松懈了下来,看到太史慈出城,丝毫没有准备,有的甚至卧睡不起。太史慈则抓住时机,果断闯出包围圈,带着求救信策马而去。

等到黄巾军察觉,太史慈早已成功突围。黄巾军感觉不妙,还想追上去,结果太史慈丝毫不慌,迅速用箭回击,数人应弦而倒,吓得没人敢追了。

这场求援下来,不仅让刘平原(刘备)救孔北海(孔融)传为一时佳话,更成就了太史慈英勇善射的威名,使他很快跻身于一流武将的行列。

此后,经过短暂事从扬州刺史刘繇,太史慈最终被江东小霸王孙策的义气感化而归服,成了东吴的一员大将。

而他箭术的巅峰之作,便出现在这段时期。

在跟随孙策讨伐麻保贼时,有个叛匪仗着居高临下,在城楼上用手挽着柱子大声辱骂孙策军,自以为安全无虞。但他万万没想到,太史慈正在城下注视着他。应该是受到那粗鲁叫骂声的刺激,太史慈实在忍不了,拿出弯弓射出一箭,不偏不倚,正好射穿那人露出的一只手,将其牢牢地钉在了柱子上。

顿时,那人的骂声变成了惨叫,而城下的上万孙策军响起一片欢呼。

从射处到楼台,能让那人没有丝毫察觉,其中无疑隔着较远的距离,太史慈能如此精准地射中其手掌,可见箭术不凡。

《三国志》作者陈寿用了

“其妙如此”

四字来形容太史慈这般神迹,远在许昌的曹操听说这件事后,也萌生了揽才之意,特意送了一封装着药材“当归”的书信给他,意思说你老家和母亲都在北方,快归来吧,我需要你。

爱才则爱才,但曹操明显失算了。别的不说,太史慈身上有个突出特点便是“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他之前既能为孔融区区之恩舍命相救,如今得到孙策的倾心敬重,又怎会轻易离去呢?

03 白马将军庞德

太史慈没回北方让曹操称意,但并不代表他帐下就没有箭术好的人。

有一人,他不在魏国五子良将之列,也不是曹操刻意培养的宗族子弟,甚至军事生涯也短暂而不辉煌,但却是

魏国箭术表现最为亮眼之人,他就是白马将军庞德。

《三国演义》里出现过多次名将之间的箭术对决,比如黄忠射关羽、张飞射马超、姜维射郭淮,以及曹操大宴铜雀台时各路将军的争夺锦袍,这些都属虚构。独有庞德射关羽,可谓三国名将之间唯一以弓箭对敌的历史记载:

亲与羽交战,射羽中额。——《三国志.庞德传》

“额”即前额,属于头部要害,如果正面射中可使人当场毙命,鉴于关羽之后还能提刀斩将水淹七军,庞德这一箭估计是侧面擦过,杀伤力不足。不过相比前面两位,吕布辕门射戟表演和太史慈射穿小兵,

庞德在运动战中射中关羽(名将级别),显然更上了一个层次。

此战过后,由于庞德经常骑白马作战,关羽军中,自关羽以下都对他十分忌惮,称他为“白马将军”。

如果在影视剧里,“白马将军”通常指的是那些英俊潇洒的年轻将军,比如前几年林更新扮演的《武神赵子龙》那种——

然而实际上,在三国正史上,真正获得过

“白马将军”称号的人只有两个,一个庞德,另一个则是公孙瓒。而

似乎又有着相同宿命一般,公孙瓒作为早年的一方霸主在汉末经历盛极而衰,最终殒命于易京楼,庞德也在射中关羽声势达到顶峰后,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三国志.关羽传》

没错,就是那次著名的水淹七军。

这场大戏的主角当然是我们了不起的关二爷,但同样地,庞德也以顽强抵抗在此战中留下了不俗的表现,特别在箭术方面。准确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弓箭大战:

德与诸将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面射堤上。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三国志.庞德传》

当时的情况,由于天降大雨,樊城周围水线暴涨五六丈,魏军只能转移到堤上避水。关羽军对此早有准备,直接乘船四面包围并向堤上射箭,魏军成了活靶子。绝境之下,魏军主将于禁向关羽投降,而庞德率其部继续奋战。

因为

无法短兵相接,庞德还击关羽的唯一办法就是用弓箭。

从早晨到中午,庞德“被甲持弓,箭不虚发”,颇有一副死战到底的气势。很快弓箭用完了——“矢尽”,庞德军只能等关羽战船靠近再短兵相接,这样坚持了一会儿。

但随着时间推移,水势还在不断上升,渐渐涨上了堤坝,除了之前想投降被庞德亲手斩杀的部将董超、董衡二人,普通士兵也实在坚持不住了,大都放弃抵抗。无奈之下,庞德只好和几个部下找一条小船,试图冲出包围圈回到曹仁大营,结果船翻,庞德抱着船在水中漂流,最终被关羽军生擒。

起初关羽还不顾那一箭之仇,好言好语劝庞德归降

,少见地用了“卿”字称呼他,结果庞德作为一个受擒者反倒恶语相向,不仅直呼关羽“竖子”,还连带大声辱骂刘备“庸才耳”。这摆明了一副求死的态度,关羽只好成全了他。

04 黄须儿曹彰

庞德的死,让曹操“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曹丕继位后,也“赐(庞德)子会等四人爵关内侯,邑各百户”。如此待遇,可谓生前惨烈、死后哀荣。

在他之后,

魏国箭术的新一代扛把子则移到了曹操的第三子曹彰身上。

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三国志.任城王传》

善射御和膂力过人是一个箭术高超者应该有的正常操作,但“手格猛兽”,却是曹彰个人的独有之处。因为从小就爱干这些莽夫之事,曹操经常批评他:“你小子不读书,就知道骑马射箭打怪,以后不就是个匹夫之勇吗?”于是督促他学《诗经》和《尚书》。结果曹彰不以为然,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就应该效仿卫青、霍去病建功立业,哪能做个读书的博士呢?”

后来曹操不放心,问他志向如何,他说

“好为将”

,曹操又问为将如何,他回答说:“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曹操这才释怀“大笑”,不再逼他读书,而是尊重他的选择。

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曹操封为鄢陵侯,很快,他梦想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来了。

建安二十三年,北方代郡乌丸造反

,曹操大概因为在汉中、荆州的战事比较吃紧,无法从战场上抽出大将,加上想试试曹彰是否真有为将之才,便任命他为骁骑将军前往平叛。而

正是这场征战,让曹彰在史书上留下了善射的实例。

当时曹彰刚进入涿郡境内,数千乌丸骑兵突然杀到。魏国大军还没完成集合,曹彰身边只有步兵千人、骑兵数百,兵力相差悬殊。关键时刻,曹彰采取了田豫的计策,坚守要地、以静制动,不与叛军交战,迫使其占不到便宜而主动撤退。

一等对方撤退,曹彰就有了追击的主动权。而敌背之后、马背之上,箭术自然成了最核心的战斗力:

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三国志.任城王传》

要知道,骑兵作战时运动速度极快,一般人能一箭中的已是不易,箭箭射中更是难上加难,曹彰做到“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足见箭术非凡。而且,曹彰贵为魏王之子却“身自搏战”,“铠中数箭”而“意气益厉”,

最终大破叛军,驱敌数百里,彻底展示了一名良将的风采。

后来在三国鼎立期间频频搅局的鲜卑雄主轲比能,原本聚兵数万在此坐地观望,结果看到曹彰英勇无畏、所向披靡,也主动请降,使魏国北疆平息。曹操在长安听说后,大喜过望,等曹彰回来抚着他的胡须说:黄须儿竟有大奇!

毫无疑问,此仗让曹彰一战成名,证明了他从小的坚持并没有错,若假以时日,他成为魏国的一流名将也不无可能。但

可惜的是,曹彰出身在帝王家,遭到曹丕继位后的严防猜忌

,再无机会踏上战场,很快便郁郁而终。其高超箭术和一身军略,也随之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

05 尾声

除了以上几人,在三国时代,还有其他人也展示过不一般的射技。

比如

众人眼中的忠厚长者鲁肃

,他曾率领家中老小三百余人离开袁术的辖地而被阻拦,他对来人说:“如今天下大乱,有功得不到赏赐,无功也受不到责罚,你们何必相逼迫呢?”说完把一张盾牌立在地上,张弓搭箭,将其一箭射穿,震慑住了追兵。

董卓能够携带双弓,在飞驰的马背上左右开弓;曹操被记载“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曹丕也能擅长骑马开弓,能在百步之内射杀猎物;东吴的韩当、甘宁、孙和都擅长骑射;

最有意思是蜀汉的糜竺、糜威父子,他们属于文官,但却是蜀臣中唯一被记载了精通射术的人。

不过,这些人都没有在战场或阵前展示射技的实例,所以无法与前面几位射手座大佬相比。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

[2]罗贯中:《三国演义》

[3]陈广胜:《三国大榜单:巅峰对决的历史余味》

#三国两晋南北朝#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