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面对大考不仅要有医疗科技工作者的勇气和信心,科技的支撑也十分重要。”这是7月24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与会人员的共识。疫苗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在对抗疫情的战场上,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创造了很多个“第一”。
“我们团队能够在新冠疫苗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是长期坚持自主创新的结果。”在陈薇看来,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
陈薇
不可回避的是,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科技创新还存在着短板与不足,关键技术被“卡脖子”,且高等级实验室少、规模小等问题,亟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破解。
“建议建设国家生物安全科学与产业创新中心,推进我国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陈薇说。她并建议,建立资金支持“白名单”制度,“对于‘白名单’上的项目,国家长期持续投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储备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避免出现疫情来时一哄而上,疫情过后由于缺乏长效支持机制导致研究中断、人才流失的局面。”同时,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统筹,实现生物安全领域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创新创造的最终归宿在于转化应用。”与陈薇的观点相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唯有不断提高创新创造能力,加强对重大关键核心科研项目的攻关,才能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的科技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福
高福表示,重大科研项目要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持“顶天立地”。“顶天”是致力于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究中产生原创性成果,突破“从零到一”;“立地”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解决核心技术应用问题。“突破‘从零到一’的创造性‘卡脑子’问题是我们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根本所在。”他希望,国家相关部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重大创新需求,能够给予支持性政策,对于应急科研攻关中科研人员的成果,能够有机制保障。
“经过这次疫情,人民群众更加关注生命健康,所以这方面的创新成果运用和转化显得更加重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连维良回应表示,将从纳入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创新体制机制三个方面强化措施,同时,研究探索政企学研院联合攻关机制,有效缩短成果转化时间。
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表示,一方面要通过高校设立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重点支持科技人员、科技成果,办科技型公司,开发科技型产品,最后形成科技型产业,由此在市场上得到回报。另一方面,按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大家在机会公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成果转化上走得更好、更远。
记者:孙金诚
编辑: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