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儒学案之阳明心学 为什么现如今孔孟的儒学人尽皆知,王阳明的心学却不那么知名?

2021-04-06知识1

为什么现如今孔孟的儒学人尽皆知,王阳明的心学却不那么知名?题主的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有问题,孔孟是儒学,王阳明的心学也是儒学的分支。也就是说不管是孔孟还是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哪个版本讲的比较透彻?王阳明心学的代表作《传习录》,我是用了312天晨读完的,每天坚持写读书笔记,期间也阅读了不少参考书籍,所以对这个问题的回:-心。

什么是心学? 一、心学2113是一个流派,最早可5261推溯自孟子,而4102北宋1653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专启其门属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二、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的过程,中国的圣人学问开始“哲学化”,而有新儒家的诞生。不过回归成圣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儒家能对混乱的世局与世人能展开的贡献。扩展资料关于心学,可以参看以下王阳明写的一首诗:《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翻译如下: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明儒学案之阳明心学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