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明朝皇帝权利那么大,为什么还会被大臣控制? 明朝的大臣和皇帝扯皮

2020-07-26知识12

张居正是明朝哪个皇帝的大臣 生日:嘉靖四2113年农历五月三日(西元1525年西5261历5月24日)忌日:万历十年农历六4102月二1653十日(西元1582年西历7月09日)张居正,汉族,字叔大,少名白圭,号太岳,谥号“文忠”,湖广江陵(今属湖北荆州)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5岁入学,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 中了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只因湖广巡抚顾辚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岁中了举人,23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明朝皇帝权利那么大,为什么还会被大臣控制? 不存在的事,只是个例!宦官专权、权臣只是表面现象,狐假虎威,权力再大也是皇帝手中的一枚棋子。朱元璋曾在宫前立一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严禁宦官干预政事。可是,到了朱棣时期,就有“始设东厂命中官刺事”,设立“东厂”的特务机构,是为了牵制官僚阶级,监察百官。朱棣违背祖训,也是因为没有办法了。当时,朱棣通过“靖难之役”登上皇位,他皇位的正统性、合法性一直都被人质疑的。这样一来,君臣相互猜疑,朱棣手中没有信得过人,难以管理天下。举荐和培养都需要一定时间,但现在急需人手,无官可用。无奈之下,朱棣把目光投到了宦官身上,重用了宦官。到后来的内阁的出现,权力也越来越大,不但拥用议政权,还有决策权。为了防止一拦大权的出现,又设立的“掌印太监”一职,掌管决策权。宦官从入宫以来,可以说把一生都给了皇帝,对皇帝是绝对忠诚的,要想得到权力就只能讨好皇帝。无论是权臣、东厂、西厂,不过是皇帝的权力游戏,宦官更是一枚棋子,是为了巩固皇权的工具,服务于皇权。明朝,除了万历年幼,由大臣主政外,就没有其他皇帝被控制过,更多皇帝是把权臣、宦官朝野玩弄于鼓掌之中。明初大臣称皇帝为“上位”,整个明朝都是这样称呼皇帝的吗 ? 应该不是这样的。在内侍与皇帝、皇子之间相互称谓的问题上,陈宝良先生的《明代社会生活史》里针对有明一代做了一个介绍:“宫内太监面见皇帝时,多自称“奴”,而称皇帝为“万岁”、“爷”,在章奏中也有称皇帝为“万岁爷爷”、“万岁爷’者。(在一般的对话中,太监有时也面称或私称皇帝为“爷爷”。这显然本于民间子牌父、了卜尊主之体。太监称东宫太子,一般称为“千岁爷”,而自己可以直称己名,也不一定自称“奴”。正德初年,宦官中最宠押之人,称“老儿当”。据载,“当”字应读若去声,犹“等辈”之意。虽说是“老儿”之称,实际上并不论年之老少,只是因宠幸而受牌。至后,北京民间见到那些势焰可畏之人,就说“是当里的”。当时的太监王伟,因小时与武宗一同读书,所以武宗称其为“伴伴”,而不称其名。在明宫宦宫中,其中的一些权珰或管事太监。也被一般的小太监称为“爷”。而皇亲驸马见到这些权监,也行拜礼,并称他们为“公公”。但是陈宝良先生并没有再严格区分时间段。而我能找到将皇帝称呼为“万岁爷”的说法,最早也是到了万历朝。包括陈宝良先生在“万岁爷”之下的注释,也是万历朝的记录。而在此之前正是如同陈宝良先生所说,对皇帝的称谓以。为啥明朝的大臣敢驳回皇帝的上谕,和皇帝顶嘴? 其实呢,明朝的言官是经常得罪皇帝,言辞是很激烈的,后果也有很严重的,被打板子坐监狱远调边疆。那么为什么言官还会前仆后继的上言?并不全部是他们品德高尚之类,而是为了博取未来的政治资本。正如很多民主社会初期,以前被抓起来的的政治犯都可以上位。换句话说,这就是公知啊,你皇帝都是错的,老子就是要骂你,干啥你都是错的,骂完你老子就有名气了,管你皇帝去死。

#专门史#历史学#二十四史#清朝#张居正改革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