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冯家镇的村庄代码 高格庄镇南庄子村

2021-04-05知识2

苘山镇的历史 清末属辛汪都九里。1898年,杨家卧龙等8村被英国侵略者划入威海卫租借地。1930年属第一区龙山乡。1941年12月属文西县山马区。1958年8月属威海市锦旗公社,后改称草庙子公社。1962年,由草庙子公社析置苘山公社。1965年5月,划入文登县。1984年3月撤公社设苘山乡。1989年12月撤乡建镇。1990年末,面积50.3平方千米,人口4324户、14030人,其中乡村4226户、13366人,辖西苘山、中庵、西武林、东武林、道北店、大夼、磨山、新权、小黄、二武林、西杨格庄、东杨格庄、西道头、台道头、沟道头、东道头、杨家卧龙、北刘章、东苘山、南申格庄、东高格庄、东申格庄、西刘章、南刘章、大草场、西高格、北申格庄、东许家、西马格庄、东马格庄30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2001年4月,北郊镇撤销并入。原北郊镇位于文登市区北郊,距市区9千米。北、西北与汪疃镇相连,东与苘山镇接壤,南与文城镇和米山镇为邻,西隔米山水库与界石镇相望。地势东高西低,多丘陵。初(村)张(家埠)公路和桃(村)威(海)铁路由境内通过。清末属管山都七里。1930年属第二区。1941年12月属文西县管山区、山马区。1956年3月属文登县文山区和山马区。1958年8月属红旗公社,后分属文城公社和汪疃公社。。

冯家镇的村庄历史 元至元三十年,丛、赵姓由文登县于疃。1942年更名北寨。清末,李、冯姓迁入,张姓由莱阳县张家灌迁此立村。道光年间,姜姓由花家疃迁入,现112户,因村西有古泉而取名沽水头。清初。沽水头明中期,曾有张姓居此。东马家庄清顺治年间,因当时村头开设小旅店,故名。消水河明万历年间,勇姓由南勇家迁此定居。中寨清乾隆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此立村。因位于黄泥沟旁,故名泥沟。明洪武二年。清顺治年间,以三姓团结义气,取名三义村,1952年并入砦里。现400户。马山前明洪武十五年,姜姓由峒岭迁马山之前定居立村。东吉子园明万历年间,冯姓由观上冯家迁此以姓立村。清康熙年间。卧龙清乾隆年间。清末,潘、王姓由泥沟村迁入,因位于马山沟夼。现432户。清乾隆年间。清末,杜、李二姓由牟平县杜家、临沂县迁入。现800户。北高格庄南宋祥兴元年。马山沟清乾隆年间,孔、姜二姓由孔家。1942年更名中寨。现507户、栖霞县铁口、文登县岛集迁此、高姓由峒岭。北汉村清乾隆年间,姜姓从山北头迁汉村北立村。现720户、王姓由牟平县解甲庄,高姓由下初西庄迁棘子院西定居立村,取名西棘子院。合子明万历年间。盘石明成化年间。合子庄清光绪十六年。现365户,曹。后有孙,先后有周、曲、。

南黄镇的历史沿革 1951年设南黄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3月撤社设镇。1995年,面积88.9平方千米,人口31960人,辖南黄、河崖、冷家庄、凤西庄、母鸡屯、南黄北塂、南黄庄、冯斜山、高家屯、西洋水、东洋水、院后、靠山、东姜家庄、朱家屯、陈家屯、孙家埠、上庄、西珠塂、东珠塂、李家疃、岭上、柯家庄、西浪暖、汤南山、湾头、南台子、庄子园、仙人脚、宫家疃、归仁、崮山寺、南斜山33个行政村。南黄明洪武七年,辛姓由湖北襄阳县迁海阳县大辛家,又迁此建村十里大辛家。宣德五年,李姓由大崮头李家迁入。万历八年,林姓由栖霞县京子埠迁入,因位于黄垒河南,更名南黄。清康熙三十九年,鲁、乔姓分别由海疃、文登县狗皮桥迁入。乾隆十五年,宋姓由南泓迁入。现850户。河崖明嘉靖七年,姜姓由峒岭迁黄垒河南崖定居立村,故名。现150户。冷家庄明正德十六年,冷学孟、冷学宦由平度县迁此立村冷家。明天启年间,钱姓由荣成县迁入。清康熙年间,冯姓由万家迁入。1980年更今名。现330户。湾头明洪武年间,高姓由海阳县徽村迁黄垒河拐弯处定居立村,故名。清乾隆年间,矫姓由牟平县垂柳迁入。清嘉庆年间,贾、孙姓由贾家庄、汤上迁入。现645户。凤西庄清乾隆年间,姜、蔡、陈姓由河崖迁此。

#高格庄镇南庄子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