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藏书家梁元帝 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焚烧儒书原因是什么?

2020-07-26知识9

历史上几次大型烧书事件里被烧失传的书有哪些? 刚刚写了一大段突然闪退没有了很难过。大型烧书事件,还烧失传了的书。其实,就像一个答友说的,书都烧失…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焚书事件? “焚书”的目的要统一思想,巩固统治地位,以便相传万世千秋,历史上共有六次大规模焚书。古人云:“百无一用是书生”,纵观封建历史,谁不顺应掌握最高统治权的皇帝,谁就有可能面临毁灭。所以,当古代很多思想家或者书籍的观点与皇权相冲突时,“焚书”现象也就相伴而来。一、始皇焚书历史上大家最熟知的就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采纳丞相李斯提出的“焚书”建议,对很多儒家等典籍进行焚烧。二、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当时提出对《诗》、《书》进行焚烧,但最终没有彻底实行,但商鞅却成了历史上最早提出分焚书的人。三、梁元帝焚书公元554年,西魏派兵攻破江陵,梁元帝认为自己读了那么多书还是亡国了,于是将书籍14万册烧掉,认为读书无用。四、乾隆焚书乾隆为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巩固自己皇权。10年间,仅浙江省焚书24次,全国焚书数量巨大,乾隆焚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大规模的一次焚书。五、李煜焚书当时宋军君临金陵城下,李煜下令焚烧了大批书籍书画,很多真迹藏品付之一炬。综上所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次焚书事件。我国历史上有哪四次有名的焚书 元帝在焚书时想赴火自杀,被左右阻止,于是准备投降。谢答仁等劝他乘夜突围,只要渡过长江,就能得到驻在江南马头的一支梁军的救援,但元帝不惯骑马,认为“事必无成,徒增辱耳”。在王褒的挑拨下,元帝还怀疑谢答仁的忠诚,因此在他建议收集内城残部五千余人固守后又拒绝与他见面,气得谢答仁吐血而去。元帝换上白马素衣出东门投降,备受羞辱后,于一月二十七日被杀。魏军从梁朝王公大臣和江陵百姓中选了数万人为奴婢,作为战利品押回长安,其余老弱幼小全部杀尽,得到赦免的只有三百余家。当时天寒地冻,冰雪交加,又有二三成人沿途冻死或被人马踩死。这场战争实际只进行了一个月,而且梁军根本没有什么有效的抵抗,最大的损失还是这十四万卷书和江陵城中的无辜百姓。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战争实在称不上“大战”,与秦汉之际、两汉之际、东汉末年、西晋末年、东晋十六国期间已经发生过的战争相比,江陵之战只是小巫而已,此后至今大小战争不知又发生了多少。这些战争,无论是国内的农民暴动还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无论是民族、政权间的冲突还是外敌入侵,都曾造成文化积累的破坏和文明的倒退,书籍的损失只是其中之一。但在印刷技术还没有形成或没有普及的。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毕昇之前就有印刷术了,他只不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即公无1041-1048年间,一位名叫毕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沈括比毕升小十几岁,是同时代的人,而且毕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因此,沈括《梦溪笔谈》中关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然而,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谷腾堡。谷腾堡是西德人。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是公元1440-1448年间的事,比毕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象任何发明创造一样,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松烟两种墨。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顾名思义,印刷术的“印”字,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刷”字,是拓碑施墨。梁元帝萧绎经历了什么才导致他“江陵焚书”? 南北朝南梁第二任皇帝萧绎,梁武帝萧衍第七子,小时候生病,一只眼失明了。萧绎十九岁任职荆州刺史,太清三年(公元549年),梁武帝饿死于台城,萧绎先后灭掉宣称即位的侄子萧誉和哥哥萧纶,在江陵自称皇帝,史称梁元帝。梁元帝萧绎自称“韬于文士,愧于武夫”,颇有文学素养,可是他心胸狭隘,治国无方,间接导致了梁朝的败亡。萧绎后来虽凭借勇气和智慧当上了皇帝,可是老百姓并不他的买账,称他“才子皇帝,表里不一。梁元帝萧绎因为一只眼的生理缺陷,心里很自卑,别人说到“半”、“独”之类的词语十分敏感。平定侯景之乱,抓获为侯景撰写檄文的王伟,将其舌头钉在柱子上,开膛破肚,碎割致死。梁元帝为何如此痛恨这个王伟呢?原来,王伟在战斗檄文中有一句话让梁元帝怒不可遏—“项羽重瞳,尚有乌江之败;湘东一目,宁为四海所归?这里的“湘东”指的是当时为湘东王的萧绎。梁元帝仿佛是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角色,他的老婆徐昭佩曾经化半面妆嘲讽他的生理缺陷。徐昭佩,南朝齐太尉徐孝嗣的孙女,信武将军徐绲的女儿,梁元帝最初的原配正妻—湘东王妃。徐昭佩长相一般,梁元帝两三年才会到他的房间一次,徐妃故意嘲弄丈夫,就化半面妆等候,气得梁元帝进了房间,说不出。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焚烧儒书原因是什么? 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焚烧儒书。第一次,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焚诗书而明法令”。儒家经典被烧,目的是推行法家思想,减少阻力。第二次秦始皇时期。实行“焚书坑儒”,大量儒家经典被焚毁。目的是在全国推行法家思想,给文化造成极大的破坏。第三次,东汉末年,以袁绍为首的18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带兵把汉献帝挟持到长安,临行前把洛阳放了一把大火,结果皇家的古代典籍几乎全部被烧。这是最严重的一次文化大破坏,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南梁历任皇帝都是大才子,为何没有一人能得以善终? 中国历史五千多年间,出现过的政权成百上千,但依据正统所归、疆域大小、威望强弱等标准,能称之为王朝的却只有二十几个。在这大大小小的王朝当中,就帝王们的文艺水准而论,再没有一个朝代能超越南梁的。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南梁的历任皇帝虽然都是大才子,却无一人能得以善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南梁的开国皇帝-武帝萧衍出身千年名门望族-兰陵萧氏,自幼便以多才多艺闻名于世,对经史、诗文、音乐、书法、绘画、星象、佛学等各领域无所不精。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萧衍还精通兵法,在战场上也颇有建树。正因如此,正史对其推崇备至,称他“博学多通,好筹略,有文武才干,时流名辈咸推许焉”(见《梁书·卷一》)。萧衍跟南齐皇室属于同族,累官至雍州刺史,曾两次率军抵御北魏,与兄长萧懿一起同受齐明帝的器重。东昏侯萧宝卷在位期间,身居宰相之职的萧懿被佞臣诬陷,最终惨遭杀害。消息传至雍州后,萧衍愤而起兵为兄报仇,并迎立萧宝卷母弟萧宝融为帝。公元502年,萧衍攻入建康并杀死萧宝卷,随即在同年四月逼迫萧宝融“禅位”,建立起南梁帝国。萧衍在位之初,还算是一位雄才大略、志向高远的皇帝,曾推行过很多富国强兵的政策,使得国势蒸蒸日上。然而晚年的梁武帝却变。历史上焚书最多的皇帝是谁? 在国人的头脑中秦始皇焚书最有名,提到焚书,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其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焚书并不是秦始皇首创,也绝非仅他一人,有史料记载的就有四位,我们来看看这四位焚书的主要目的和规模。一、秦孝公焚书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商鞅的主张是反对礼制,重视法律。反对以儒家思想来治国,明确的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商鞅提出的是依法治国,要求官吏百姓学法、明法。商鞅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纷争之际,这是个各种阶级,阶层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游说之士层出不穷,各种学派,各种理论应运而生的时代。他主张法家思想,所以向秦孝公提出焚烧《诗》、《书》,确保法家思想的传播,还好,在执行当中遇到了阻碍,未能贯彻执行,因此对古文化的影响有限。二、秦始皇焚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统一的集权政治,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发生了焚书坑儒事件。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关系的激烈变动,学术界呈现出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既然天下一统,那么思想文化也必须一统。《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害今”,如不禁止,不利于政令的贯彻执行,会破坏统一大局。因此下令:凡《秦纪》以外列国史书皆焚毁;除史官外。历史上真有梁山伯和祝英台吗?他们是一个朝代的人吗? 首先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历史上应该是确有其人的;其次,梁山伯与祝英台并非同一时代的人,他们的“姻缘”也充满了传奇色彩。2003年10月27日,在山东省微山县马坡乡马坡村,一块明代正德年间的梁祝墓碑被当地文物部门挖掘出土。这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高1.84米、宽0.82米,石碑上有800多字,虽久埋于地下,但石碑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见。根据石碑上文字记载,这块石碑是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同时碑文对梁祝故事有详细记载。而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人笔记。唐朝《宣室志》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到了宋朝,《乾道四明图经》则说:“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鄞)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明代,黄润玉在《宁波府简要志》中说:“义妇冢,县西十六里。旧志,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少同学。后梁山伯为鄞令,卒,葬此,英台道过。乌镇上出过哪些名人? 乌镇的名人大家荟萃,从一千多年前中国最早的诗文总集编选者梁昭明太子,到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理学家张杨园、藏书家鲍廷博、晚清翰林严辰、夏同善。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160人,举人161人,进士及第6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136人。乌镇古代最大的名人是大分裂南北朝(公元420-589年)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他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此书对中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楚辞》并列。乌镇名人有茅盾、萧统、鲁迅、沈约、李绅、裴休、沈平、陈与义、赵伯、茅坤、沈东溪、李乐、张杨园、鲍延博、严辰、夏同善、卢学博、汤国梨、严独鹤、沈丽英、王会悟、木心、沈泽民、张琴秋、萧家千、孔另境、潘朗等人。以下详细介绍几位:1、茅盾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2、鲁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焚书#历史#萧绎#梁山伯#焚书坑儒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