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中的“恨”字应如何理解? 这个问题的答案够写一本文学史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为什么会叫长恨歌?
在长恨歌里的恨字怎么理解?在恨谁?恨什么?又为什么恨? 恨字有遗憾、怨抄恨的意思。恨唐玄宗2113如何重色、求色5261。恨唐4102玄宗终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1653酿成了安史之乱。因为唐玄宗的迷色误国,造成国破家亡这一悲剧的根源。《长恨歌》是唐代白居易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盩厔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 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他们的爱情被自己酿成的叛乱断送了,正在没完没了地吃着这一精神的苦果。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于是白居易写下了这首长诗。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
长恨歌中的恨是什么意思?长恨歌应作何解释?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怎么表现恨? 恨在文中指遗憾、遗恨。白居e69da5e6ba90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1363562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作者描写李、杨爱情,竟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白居易的朋友陈鸿在《长恨歌传》中谈了白居易的创作缘由和创作情况后说:“竟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古人所说的“竟”,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感其事”的“感”不是“感动”,而是“感伤”、“感叹”。白居易把自己的诗分为讽喻、感伤、闲适、杂绊四类,而把《长恨歌》这首诗放在“感伤”类里,这就是明证。“感其事”,就是白居易、陈鸿他们谈起此事时而感叹、感伤。“尤物”,特出的人物,多指美女;“惩尤物”,即以贪美色为戒。扩展资料:相关背景: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盩厔(今西安市周至县)县尉。一日,与友人陈鸿、王质夫到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游览,谈及李隆基与杨贵妃事。王质夫认为,像这样突出的事情,如无大手笔加工润色,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没。他鼓励白居易:“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