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压制干扰波的原理和类型不同 动校正压制多次波

2021-04-05知识3

上节中的式(1-53)是由一次反射波时距方程导出的,因此,只要叠加速度选择合 适,动校正和叠加后一次反射波的振幅就能得到显著增强,多次波和某些干扰波就可受到 削弱。下面讨论多次波、断面波与绕射波的水平叠加效应。(一)特殊波的叠加1.多次波由于多次反射波穿透深度小,传播速度低,与同t0一次反射波相比,时距曲线曲率 大,正常时差大。因此,在对水平多层介质中的一次反射波时距曲线作动校正时,多次反 射波时距曲线未被展平,存在残留时差—剩余时差。图1-33 二次反射波剩余时差的形成现以图1-33中Rd界面上的全程二次反射波为例,说明多次波在叠加过程中被削弱 的原理。设多次波的传播速度为vd,则其旅行时勘探地球物理教程剩余时差为勘探地球物理教程式中:为多次波剩余时差系数。式(1-55)表明,多次波的剩余时差δtd随速度vd与v之差的增大而增大,随t0的 增大而减小。尤为明显的是δtd与炮检距x的平方成正比。当多次波与一次波的速度差异 不大时,增大接收距离可扩大剩余时差,提高多次叠加的效果。由图1-34可以看出:对共反射点时距曲线采用一次反射波的速度做动校正后进行叠 加,使一次反射波振幅加强;多次波或其他规则干扰波,因速度差异,。

动校正速度误差对叠加效果的影响 由前分2113析可知,叠加效果的好坏,关键是动校正5261量是否准确。对于有效波如果动校4102正量正确1653,那么动校正后叠加道集的各道信号都能被校正为t0时间,能同相叠加,叠加后有效波能量大大加强,否则叠加效果差。动校正量正确与否又取决于动校正速度(叠加速度)。如果叠加速度大于有效波的真速度,据动校正公式:可知动校正量就会小,动校正后会出现校正不足现象,致使有效反射波的同相轴不能被校正成时间为t0的直线,而仍是一个上弯的曲线。如果叠加速度小于有效反射波的真速度,那么动校正量就会过大,从而动校正后出现校正过量现象,有效反射波的同相轴仍然不能被校正平,而是向下弯的曲线。这两种情况有效反射波都不是同相叠加,叠加效果不好。倘若选择的叠加速度正好等于多次波速度时,那么叠加后非但没有压制多次波,反而会使之增加,削弱了有效波。因此,叠加速度提取的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叠加剖面的质量。

共反射点叠加原理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中,如图2-40,水平界面R上的任一点A,在地面的投影为M,以M点为中心,分别在地面O1、O2、…、On点激发,在对称点s1、s2、…、sn点接收,就可接收到来自同一点A的反射,称A点为共反射点或共深度点(CDP),M点为共中心点(CMP)。s1、s2、…、sn点接收的地震记录道集称为共深度点道集,简称CDP道集,由于这些道集也满足共中心点特性,也可称作CMP 道集。CDP道集实际上就是从多次覆盖观测系统中将共反射点的道从各炮集中抽出来的重新组合。在CDP道集中,若s1、s2、…、sn点接收的A点及反射时间为t1、t2、…、tn,各接收点到激发点的炮检距为x1、x2、…、xn,则可将激发点 O1、O2、…、On平移到0点,以炮检距x为横坐标,以反射时间t为纵坐标绘制时距曲线,该时距曲线称为共深度点时距曲线,其方程为地震勘探原理、方法及解释图2-40 共深度点时距曲线由式(2.5-1)可见,水平层状介质条件下的共深度点时距曲线方程虽与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形式相似,仍为双曲线,但两者反映的地下信息不同,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反映地下一段界面的信息,而共深度点时距曲线仅反映地下一个点的信息。在CDP时距曲线中,当x=0时,t0=t0CMP=tmin,t0CMP表示共中心点M。

#动校正压制多次波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