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合性?哲学上有个说法,叫做“正反合”。有关“正反合”的思想,中国古代早已有之。所谓“反合性”,就是源自“正反合”的思想或理论学说。“正反合”是一种二?
人性本善论是儒家孔子提出的,那么人性本恶论是谁提出的?人性究竟指什么,本善还是本恶?几千年来让中外贤哲争论不休。不同的回答,导致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积淀成不同的。
“中华民族”这一词汇是由谁提出来的? 1899年,梁启超在《东籍月旦》中,首次使用“民族”一词。1901年,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将其演变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即自黄帝以迄秦为中国之中国、秦一统后至清朝乾隆为亚洲之中国、乾隆以后为世界之中国。1902年,梁启超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并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其云:“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由“民族”到“中国民族”,再到“中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完成了“中华民族”一词的创造,一直沿用到了今天。1905年,梁启超在《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中,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并结论说:“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一经提出,在社会上反响很大。1907年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中,对中华民族的含义作了详尽的解说。杨度的高明之处在于超越民族的血统意识,认为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