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是什么意思? “心性”是佛教大小乘法中的核心课题.由于对“心性”概念的不同理解,所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心性”观.在解脱论上,有的把“心性”当成证果根据,有的则把“心性”当成趣向的目的.在本体论上,有的把“心性”本体化,有的把“心性”功能化.各种观点都有所本,似乎都确认自己是正量.笔者认为“心性”问题在佛教中是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是关于佛教思想性质的问题.然而,佛教是讲务实求真的.“心性”问题是一个现实问题,本身并不是一个形而上学问题.众所周知,佛教的缘起论是否定实体意义的形而上学的.“心性”一词,是心与性的结合词,什么是“心性”?所谓“心性”者,就是心的性质.心者集聚义,性者不变义.心法的本身固有的不变属性是什么?对此问题,佛教史上有两大观点,一是性寂,二是性觉.著名佛教专家吕澄先生认为性寂是印度佛教的一贯“心性”本义之正解.“性觉”义则是中国化佛教的误解“心性”本义之诠解.不论是性寂义还是性觉义都自认为是对佛陀圣言量的正确阐释.在经典中,有“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之名言.为了正确理解“心性”之本义,我们应该首先认清“心”为何物.心者用现代概念来讲,就是我人的自我意识及其综合功能的总称,心者集起义.心是主体,心法是有为法,《金刚经》中云:。
作文开头怎么写啊 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所谓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罗嗦重复.如:每个人都有一个家,有的家幸福美满,有的家快乐温馨,有的家团结和睦,有的家冷清寂寞.同样,我也有一个家,但我的家却不同于别的家,我的家讲究民主、热爱科学.《我有这样一个家》若要问我有怎样一个家,我可以用一句话回答你,我有一个讲究民主、热爱科学的家.本来只需用一句话就能写清楚的内容,偏偏要在前面加上这么多啰啰嗦嗦的叙述,使开头显得拖泥带水.把废话尽数删去,显得直截了当、干净利落.所谓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所谓美,就是开头能给人以美感.首先,我们可以运用形象的描写,如:1.透过窗口,我看到槐树花又开了.开得依然那样洁白,晶莹,清香.《槐树花》2.终于,在茫茫一片昏黄的路灯光里,出现了51路公共汽车那臃肿的身躯.在夜幕里等了一个多小时的人们开始活跃起来.《挤车》其次,我们可以借助恰当的修辞及引用诗文.如:1.母爱像长河一样源远流长,像山泉一样清新甘甜.我也是一个沐浴着母爱阳光的幸运儿.《无尽的爱》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每当我想起这句诗,眼前就不禁会浮现起那圆圆的脸,那流动飘逸的字母,耳边又想起那有特点的钱氏口语.《良师》。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怎么理解? 逐一回复,不足为凭,仅供参考:是不是世界上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是相,不仅如此.还包括:能看到的是色相,还有能听闻的声相;能嗅的香相;能尝的味相;能感觉的触相;能思法相(六尘相).还有六种心行相:能了别色相的眼识心运作的心行相;能了别声尘的耳识心运作的心行相;能了别法尘的意识心运作的心行相(比如:您正在看这篇回复时,诸心行运作不息,而能知道末学回复的意思,而能思维、整理的心行).此外,不仅是通常所指的“世界上”:地球以及哈勃望远镜所及的宇宙.所谓世界,当然包含十方世界,包含我们生活的欲界,以及欲界之外的色界、无色界.这样才能算是“世界上”.如上诸法,都是“相”所包含的内容.总而言之,一切见闻觉知所及,一切身口意行,无论善恶.都包含在内.除非完全无形无色,无念无愿,无作无为,不是“法”者,才会没有相,才是真正的无相.修佛就是修心,那我们的心就是佛了?所谓修佛,其实是将真心中的染污全部修除,再无染污之时,就是成佛之时.这个道理,不是“我们的心就是佛”的原因.而是“如何成佛”的描述.我们的心,非佛非非佛.因为我们能察觉到的,都是只能存在一世的意识心:妄心.这个心显然不是无始劫以来从未生灭的真心,因此不是佛.可是,这个妄心也是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