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陕北道情 十住香 词 陕北道情的传承谱系

2021-04-05知识2

陕北道情的历史源流 道情,是由古代道士念经、演唱、诵咏道教中的情理而得名的。据《唐书·礼乐志》“调露二年(公元679年)高宗命乐工制道调,祀老子”以及芝庵的“道家唱情,释家唱性,儒家唱理,故曰唱道情,或曰道情,即道情调也,与法曲异名而同实”的说法便可得知,道情产生于唐代,最早是道教观内咏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来吸收了词调、曲牌,演变成为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唐代,皇权与道教关系密切,将道教作为国教。为了维护道教的地位,争取信徒,道士在道院大唱道经故事。为了招徕更多的听众,又采用民间故事和历史传说故事来演唱,逐渐将道院里的说唱传至民间。后经艺人们的创造、发展,形成了简单的、也是最早的道情清唱、说唱形式。道情就是这样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兴起。宋代,以道教为正教,大力宣扬道教之说。真宗尊奉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并修筑了极为壮丽的昭应宫、会灵观。后来,徽宗迷道更甚于真宗,在全国各地广修道观,使道院与道士剧增。这就使当时流行于民间的道情得到了扩大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在唐代使用琵琶、座鼓、钟、磬等伴奏乐器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迄今为止道情仍然沿用的主要乐器—渔鼓和简板,促进了道情唱调。

陕北道情的传承谱系 采用口耳相传方式,承传形式主要有家庭家族承传和区域性承传两种:1、家庭承传: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典型者为延川县高家河村惠万年一家,其谱系为:第一代:惠万年之父(清末)—第二代:惠万年—第三代:惠斌杰(惠万年之子)、高小芹(惠万年儿媳)、惠五子(惠万年五子)—第四代:惠智勇(惠万年之长孙)、惠新艳(惠万年之孙女)。2、区域性承传:从家庭承传家族承传扩展而来,如子长县强家沟道情以村子为单位承传,其谱系以村子为单位:第一代:强猛(清末至民国初年)—第二代:强不屈、强增高、强文宽、强文成等—第三代:强美功、强智胜、任仙周等—第四代:强世斌、强德华、强德哲等—第五代:强德奎等—第六代:强联社、强埃社、景跳霞、强三、强四、强振社、陈春峰等—第七代:强娇娇、强凯、强珊珊、强博达等。

陕北道情的经典剧目 陕北道情的传统剧目多表现道教故事、历史故事和生活故事。有连台本戏、本戏和回回小戏。主要传统剧目有:《高老庄》、《湘子度林英》、《唐王游地狱》、《王祥卧冰》、《十万金》(包括四本连台大戏《孟姜女哭长城》、《红桃山下界》、《打经堂》、《刘金进北瓜》、《韩湘子》、《伍员逃国》、《割肝救母》、《打棍出箱》、《汾河打雁》、《花柳记》、《李大开店》、《刘秀走南阳》、《红毛跳墙》)、《闪婚图》、《两世姻缘》、《合凤裙》、《二女子游花园》、《秋胡戏妻》、《鞭打芦花》等。最长的连台本戏《雪拥蓝关》,可连演三天三夜。主要现代戏有;《家庭图》、《二流子转变》、《王长生揽工》、《劝子归队》、《纺纱》、《南下开荒》、《难民图》、《王三小求妻》、《禁洋烟》、《三回头》、《吴逆子》等。建国后现代戏主要有:《支农忙》、《朝阳人家》、《挑女婿》、《两家亲》、《赛畜会》、《意中人》、《接婆姨》、《沙海红旗》、《土地风波》、《赞新婚》、《小四德》等五十余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的《翻身道情》、《兄妹开荒》等道情剧,从陕甘宁边区一唱出,就在祖国的大地上唱红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仍不失为陕北道情的代表。道情十字调《灵英。

#陕北道情 十住香 词#陕北绥德道情大全#板胡陕北道情独奏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