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赵桂英 演员 关于黄梅戏的资料

2021-04-05知识12

什么是黄梅戏? 黄梅戏2113,旧称“黄梅调”,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5261之一。发源4102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安庆地区1653,戏曲语言为安庆方言。一百多年以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日“黄梅调”,也叫“采茶戏”。黄梅调又吸收了青阳腔、徽剧等和当地民歌及其他戏曲的音乐精华,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黄梅戏。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黄梅戏来自于民间,雅俗共赏。黄梅戏名家有严凤英、王少舫、吴琼、张云风、韩再芬、马兰等。经典剧目:《打猪草》、《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牛郎织女》、《夫妻观灯》、《蓝桥会》等等。

戏曲大舞台的资料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安徽有什么特点 安徽特色文化黄梅戏 原名“黄梅调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64636136”,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桐城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桐城歌”或“黄梅歌”。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 等是著名的黄梅戏演员。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 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

#赵桂英秦腔唱段#赵桂英大鼓书#赵桂英黄梅戏#赵桂英 演员#北苏镇赵桂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