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再读“张爱玲”我发现:女人要懂得自爱,你的付出感动不了任何人

2020-07-25新闻6

文/任紫陌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张爱玲笔下的爱情、婚姻,不仅是她自己婚姻爱情的影子,也有你我在爱情、婚姻中的样子。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在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中,她就真的是这样。

即便胡兰成辜负了她,张爱玲也不忍心看着胡兰成受苦。她将玩命给电影写剧本赚到的30万元,作为分手费全部给了胡兰成。对张爱玲来说,原生家庭的不幸,让她渴望拥有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所以从与胡兰成在一起开始,张爱玲就一直扮演着“付出者”的角色,只可惜她的付出,并没有感动胡兰成。

也许是因为在爱情中,张爱玲习惯了付出,所以在她的小说里,那些为爱痴狂的女主角们也喜欢付出。张爱玲躲在这些女人的背后,时而享受着付出后内心的满足与愉悦;时而在烟云缭绕间黯然神伤;时而冷眼旁观着她们的落魄。

习惯付出的女人,总是少了些“自爱”,在没有学会爱自己之前,就跑到了别人的世界里旋转,然后用掏心掏肺换来了一次痛彻心扉。作为旁观者,紫陌总是觉得这样的付出,令人心疼了些;也由此体会到:女人还是该“自爱”一些,因为你的付出也许感动不了任何人。

1. 张爱玲笔下的女人之所以悲惨,大多是因为不懂得“自爱”

读《第一炉香》时,我为葛薇龙的付出感到心疼。葛薇龙出生在中产阶级家庭,因为战乱她跟随家人,从上海来到香港避难,她的姑母在香港,早年跟了一个富豪做了姨太太,后来富豪死了,她成了香港有钱的寡妇。

为了能够留在香港,葛薇龙瞒着父亲,投靠了姑母。她知道姑母擅长利用年轻女孩子,来捕获各个年龄阶层的男人,但是葛薇龙却坚信自己出淤泥而不染。

如果没有遇到乔琪,葛薇龙确实可以保持一副清白之身。可是爱情常常让人发昏,乔琪是个花花公子,对谁都温柔,却对谁都没有真心。对男人没什么经验的葛薇龙,一下子就陷进了乔琪用甜言蜜语编织的快乐中。

后来,葛薇龙终于看到了乔琪的真面目,但是她并不打算悬崖勒马,为了能够得到乔琪的爱,葛薇龙丧失了自我,并卑微到了尘埃里。“我没有钱,但是,我可以赚钱”。当葛薇龙知道乔琪只想娶嫁妆丰厚的小姐,来养活自己时,她把自己卖给了姑母和乔琪,从此成了一名交际花。

为了一个男人,葛薇龙宁愿不要自己的清白,在那些油腻的男人间周旋,她以为她的付出会换来乔起的感动和爱,但乔琪如果真的爱她,又怎么舍得?

葛薇龙为了得到一份爱情,而出卖自己;顾曼璐,为了全家也把自己的人生当作了祭奠。读《半生缘》时,我们常常会可怜陆曼桢,可怜她与喜欢的人因为误会而分手,可怜她竟会遇到这样一位冷酷无情的姐姐。

但其实,顾曼璐不过是一个只懂付出的可怜女人罢了。父亲尚在人世时,曼璐一直躲在父亲的羽翼下读书、做梦。那个时候的她,对未来也充满了美好的期许,但家道中落后,曼璐作为长姐,身上便背负起了沉重的枷锁。

这个枷锁来源于对弟妹的责任,以及对未婚夫的善良。在二三十年代的旧上海,曼璐一个中学还没毕业的小丫头,找不到任何的工作,她只能做舞女,只能嫁给一个她根本就不喜欢的油腻男祝鸿才,为的就是能带着一家三辈同住,供养家人们的生活。

然而,顾曼璐的牺牲,却并没有换来家人们的理解。反倒是妹妹顾曼桢,成了大家喜欢的焦点。曼璐不明白“我们都是人,凭什么自己就这样贱,妹妹就可以是尊贵的烈女”。她太委屈,于是,她选择了一条剑走偏锋的路,葬送了自己和妹妹的前途。

不可否认,顾曼璐确实伤害了顾曼桢,但她自己不也是时代和命运的受害者吗?如果她只想着自己,又怎么会去做卑贱的舞女呢?

但人生没有如果,如果真的有,也许小艾就不会接连旧病复发,命不久矣了吧。《小艾》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家里很穷,6、7岁时,就被卖到了上海席家五太太这里做佣人。小艾很愚钝,平时不怎么受太太的喜欢,仆人们也经常欺负她。

但,小艾从来也没有想过以牙还牙,一直都是默默的付出,辛勤的劳作。小艾生养的娇艳动人,而席姥爷本身就色胆包天,所以有次趁家里没人,席姥爷就强暴了她。小艾怀孕了,三太太怕她把孩子生下来,抢了自己的位置,便把小艾打到流产,并留下了病根。

后来,小艾遇到自己的丈夫,以为苦尽甘来,没想到因为穷,小艾不得不再去做女佣,好接济婆婆和丈夫兄弟弟媳的生活。为了能让这个家维持下去,小艾跑过单、背过米、做过针线活、打过毛衣。她累得多次晕倒,连做手术的钱都没有。可是,在这个家除了她的丈夫以外,她的婆婆和弟妹们早就把小艾的付出,当做了理所当然。

小艾如此,顾曼璐如此,葛薇龙亦是如此。她们只是一味地为别人付出,却忘记了自己也是脆弱的,也是需要被别人保护的。也许就是这么残酷,你的付出并不一定会换来别人的感动。

那女人啊,你为什么不能自爱一点呢?如果做任何事之前,你都先考虑一下自己,让那些理所当然接受你馈赠的人知道,所有的得到,都不是无偿的,都需要有人付出代价。那么,真正爱你的人,一定不会让你一个人孤军奋战。他们一定会与你一起,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2. 有些人也想“自爱”,却为何没有这个能力?

《孝经》有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无论面对任何人、做任何事,你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有余力去爱别人。匆忙去爱别人的人,既不会感动对方,还会苦了自己。与张爱玲笔下那些不懂“自爱”的女子相比,那些懂得“自爱”的女人,最后的结局要幸福得多。

简爱先学会了爱自己,然后她遇到了罗切斯特,并不卑不亢地与之交往,并最终获得了幸福;伊丽莎白不因达西的富有而卑微,她不光拥有爱自己的能力,也拥有爱别人的能力,所以她才能成为达西的妻子。自爱对一个女人来说,就像水一样必需。无论你多爱一个人,多想获得一件东西,都要先爱自己,然后再去通过付出,来获得更多的爱。

也就是说,自爱的女人虽然懂得付出,但是她们的付出,就像是舞会上可口的点心、闪亮的珠宝般,都有一定的价格,而这个价格就是自爱女人的底线。

事实上,“自爱”也是一种能力。虽然每个人都可能听过:“爱自己”、“疗愈自己”、“这不是你的错”类似的话。但,自爱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

顾曼璐从小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里长大,照顾弟妹是她作为姐姐的责任,所以在家道中落后,她不愿意让弟妹们吃穷的苦。后来她成了舞女,总觉得低人一等,现实又不给她机会,所以她才只能选择祝洪才;小艾也是如此,她从小就没有家,没有父母的疼爱,能有人收留她让她吃饱肚子就很幸福了,所以她才不反抗别人的欺辱。后来,自己有了家她只想一家人团圆和睦,才会拼命赚钱。

她们的人生经历、原生家庭,在她们心中,留下了一道道鲜红的伤口。每每夜深人静时,都会隐隐作痛。她们也想对自己好一点,但是她们做不到,因为在那之前,她们必须要撕开伤口,治愈创伤。

心理学家约翰·波拉德在《内在父母的觉醒》中说:“其实,我们都有两个独立的内在自我: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它们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难以捉摸。我们一切关系都是,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关系的外化。疗愈童年创伤、修复原生家庭的伤,根本在于改变内在小孩与内在父母的关系”。

如果内在父母总是有自己的意见、建议,内在小孩就会在情绪上有所抗拒;如果童年时受过伤,又没有得到内在父母的关怀,内在小孩就会变得脆弱,表现出来就是自卑、甚至缺乏自信。

武志红说:“自爱就是内在父母,爱上内在小孩”。这就要求我们,要解决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的冲突,并努力了解、满足两个内在的真正需求。因为只有这样,内在幸福感才会提升。而外化后的“你”,才不会一味地付出,或卑微地去爱任何人。所以,女人啊,先别急着去爱别人,多问问你的内心到底需要什么吧?

3.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自爱”都是女人最好的出路

电影《完美陌生人》里有这样一段对话:

索菲亚:如果我不去他家的话,他可能会不高兴,我该怎么做?

罗科:不要因为他不高兴而去他家,这不该是唯一的理由,而且你别指望我能多支持你去。

索菲亚为了讨好她喜欢的男人,卑微地想要去他家找他。罗科看衰这种建立在“讨好”与“迎合”上的恋爱关系。他觉得索菲亚应该多考虑考虑自己内心的感受。爱情和婚姻应该是平等的,不该有谁高、谁低,也不该是“索取”与“付出”的模式。因为一旦陷入这种模式化的怪圈中,结局总归是荒凉的。

最近热播的《三十而已》中,顾佳就是一个全能太太,在外帮丈夫牵线搭桥搞事业;在内照顾孩子、打理家庭。可是,她所有的付出,却没换来日子的幸福和睦,而是给了丈夫出轨的机会。顾佳从来都是以儿子、丈夫为优先,最后才考虑自己,可是她的牺牲,却并没换来丈夫的感动。

电视剧中如此,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无论何时,“自爱”才是女人最好的出路。维多利亚当初嫁给贝克汉姆时,小贝要求她做全职太太。可是,维多利亚并没有答应,她坚持要有自己的事业。在当时看来,维多利亚和小贝两地分隔地搞事业,是她没尽到做妻子的责任;但对维多利亚而言,比起依附在丈夫身上过活,她更爱自己,更想为自己的事业而奋斗。

也正是她的这份自爱,让她在小贝与女助理谣言漫天飞时,才能泰然处之;也正是她的这份自爱,让小贝在退役后,能有机会放慢脚步、享受生活。

亦舒说过:“唯有工作从不负人。”她还说:“无论怎么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是要爱自己。”

女人一定要懂得爱自己,别总想着用付出,去感动别人。因为太轻易得到的东西,不会有人珍惜,你不如多爱爱自己。就像张爱玲一样,她爱胡兰成,但胡兰成却执意要负她。

爱情如此,亲情也是如此,人世间的任何情感,都不该是一方的无底线付出,和另一方的无限索取。能被你感动的人,不会舍得看你痛苦;如果他能吃得下你的“血馒头”,也注定不会是你能感动的人。

所以,无论对谁、无论做什么事,女人啊请先爱自己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