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笑话,明朝灭亡后,朱元璋如果活过来,会先抽哪个皇帝的板子。最高票答案不出所料给了建文帝。
太祖好心,生前不削藩,特意留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练练手,顺便建立起自己的威望。可谁曾想,朱允炆看起来是个王者,其实却是个妥妥的青铜选手。
从一开始,就没人认为建文帝会输,就连朱棣本人,也压根没想过自己能赢。让交兵权就交,让遣子入京为质就遣,为了让朝廷放心,甚至连装疯这招都用上,只为能留一家老小性命,要不是建文帝不依不饶,逼得朱棣无路可退,也不会仅仅用八百亲兵就“清君侧”。
只是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建文帝委实是个棒槌,抓了一把王炸,愣是给打个稀烂。
号称百万的明军,节节溃败,尤其是启用李景隆这个大草包做统帅,更是把家底输个一干二净。建文帝的识人不明,用人不当由此可见一斑。
失败后的建文帝下落不明,没人知道其生死。后世多有人同情其遭遇,不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建文帝的下场纯粹就是自作自受,从他在位期间点状元一事就可略见一斑。
建文二年(1400年),明朝举行了建文帝在位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科举考试,一个叫王艮的年轻人在笔试中独占鳌头,他的文章立意深远,文辞优美,见解独到,是不可多得佳作,建文帝很是欣赏。
可是殿试的时候问题来了,建文帝越看王艮越觉得难看,恰好当时还有个叫胡广的考生也在场,胡广长得气宇轩昂,仪表堂堂,再加上之前笔试时候写的文章中有讨伐朱棣的语句,很得建文帝赏识,于是就提拔了胡广为状元,并赐名为胡靖,可怜的王艮则成了榜眼。
《明史纪事本末》中对此事就直言不讳的记载道:貌寝,易以胡靖。
面对飞来横福,胡广很开心,他发誓要好好效忠皇上,以报知遇之恩。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兵临城下,包围了南京。一时间,京城人心惶惶,官员们都在商量着今后的去向。
胡广、王艮、解缙三个江西老乡也私下碰头,展开密谈,地点放在了邻居吴溥家里。这天晚上,名动天下的大才子解缙口若悬河,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的表达着自己绝不屈从的态度,胡广也是慷慨陈词,发誓绝不偷生,要随建文帝共存亡。只有王艮一声不吭,在旁边默默地流泪。
聚会结束后,三人各回各家。吴溥的儿子感慨道:胡公果然大义凛然,能从容赴死,也会是一段佳话。吴溥则不认同,他说:胡广才不会死呢,这三人里面,我看只有王艮会以身殉国。
儿子听了父亲的话,大不以为然。正在这时,隔壁传来了胡广训斥家人的声音:这会外面乱的很,你们快点把家里的猪管好,别让到处乱跑,会丢的。
吴溥听罢微微一笑,对儿子道:看到了吧,此人连一头猪都舍不得,又怎会不珍惜自己的性命呢?
后面发生的事果然印证了吴溥的说法,当晚,从吴溥家中出来后,解缙连夜收拾行装,出城向朱棣报道,史书对此的记载只有三个字:缙驰谒。
第二日,解缙向朱棣推荐了胡广,而胡广的表现是一召即至,叩头言谢。反观王艮,当晚归家后,对妻子说:我是食君禄的大臣,不能替君分忧,还有何面目立于人世间。言罢,饮毒酒自尽。
身为状元,带头投降,让朱棣很高兴。胡广也官运亨通,好运连连,很快就从翰林修撰升为侍讲,不久之后又升为侍读、右春坊右庶子。
不过胡广的好运远远不止此,永和二年,大名鼎鼎的内阁制度正式上线,胡广成了首届内阁成员,后来更是做了首辅。
官越做越大,但是胡广的人品一直没有什么进步。永乐八年,朱棣北征蒙古,把胡广带在了身边,每日里谈经论史,畅谈天下大事,毕竟作为状元,胡广的学问还是很好的。
一日,大军从凌霄峰出发,胡广和同僚杨荣等四人掉了队,雾气很大,他们迷路了。祸不单行,有一人还从马上掉了下来,摔伤了腰无法行走。胡广和另一人不闻不问,拍马继续追赶大部队。只有杨荣看不下去,返身将同伴救起,两人走走停停,互相搀扶着,直到中午才返回明军大营。
朱棣知道此事后很受感动,当面夸奖了杨荣,杨荣谦虚的说:大家同朝为官,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朱棣听后有些不高兴,对杨荣说:胡广不也是你们的僚友么,他怎么不看一眼就走了。
这话很值得回味,虽然朱棣经常和胡广纵论经史至深夜,但是不难看出,他打心眼里是看不起胡广的。
不过虽然被皇帝鄙视,胡广依然不知悔改,在无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朱棣曾做主将胡广没出生的女儿许配给解缙的儿子。后来解缙被下大狱,胡广毫不犹豫的落井下石,解除婚约。
对于父亲的行为,连胡小姐都看不下去了。她很恼火,竟把自己的耳朵割了下来,并放下狠话:婚事是皇帝之命,父亲你也亲口答应了,如果要毁约,那么我只有一死。
朱棣知道这事后,又狠狠地鄙视了胡广一把。不过看不起归看不起,胡广一辈子官运亨通,最终升为内阁首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明成祖朱棣的肚量和用人之术。虽不耻其人品,却又能用其才华和能力,不愧一代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