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关于降低全省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通知》降价景区包括81个国有景区,其中,5A级景区9个,4A级景区35个,3A级景区16个。这81个景区中, 9家5A级景区,除法定节假日外,在原政府定价的门票价格基础上,全部执行不低于5折的票价优惠,具体价格由各市、各景区自行确定;其余72家国有景区,在原政府定价的门票价格基础上,工作日执行2折票价,周末及法定节假日执行5折票价。
就在一周前,7月14日,文旅部印发通知,全国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旅游,这意味着国内旅游业准备全面恢复正常运营。山东作为旅游业收入排名前三的旅游大省,及时发布《关于降低全省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通知》。在文旅部发出通知后,山东迅速作出门票降价安排,反应快,措施实,在国内产生较大反响。
8月份正好是大中小学生放假的时间段,是亲子游的黄金时段,山东国有景区实行“全部执行不低于5折的票价优惠”,对省内旅游业来说,属于“借力打力”,8月份预期较为乐观。但山东旅游业能否恢复到往年旅游业正常发展水平?记者观察认为,今年国内疫情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国际上依然蔓延严重,今年旅游业“取法其上”可以理解,但“得乎其中”就算是一个理想的成绩了。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分析来看,受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我国人均旅游出行次数大幅下降。
近一段,国内疫情有零星反复,均为外来输入造成,从全国来看,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恢复正常生活一段时间,但在国外疫情依然严重的情况下,心理层面影响较大,这势必影响到人们的出行计划安排,对国内旅游业特别是跨省旅游团队的恢复,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此外,根据国内一些卫生专家的判断,疫情不排除在今年秋冬季出现反复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旅游业复苏目标,不宜定得过高,今年能保持正常运营就是不错的成绩。
降低门票价格,是旅游业全面恢复的“有力武器”,但在疫情防控成为常态的情况下,旅游业的经营业态发生了很多改变,促进旅游业全面恢复,必须找准落脚点,加强精准服务。
第一,“全国恢复跨省(区、市)团队”可以从定制团队做起。
“全国恢复跨省(区、市)团队”之所以是旅游业恢复难度“最高的一级”,是因为它基本是远途旅客的组合,做的大都是“陌生人”生意,防控情况复杂难度很大,旅客的心理适应也需要时间,如在兼顾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让省际旅游热起来,这是实现旅游“跨省(区、市)团队”的真正难点。
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后,实现旅游团队化,不放先从“定制团队”上下功夫。也就是说,面向疫情低风险地区选择疫情可控的群体开展“定制服务”。比如,7月8日,20余名小学生走进山东潍坊十笏园非遗空间,听木版年画传承人讲述潍坊木版年画的历史和制作工艺。这类学生团队旅游,或者一些单位的团队式旅游,可以成为旅游团队化的起点。在“定制团队”的基础上,借助健康码认证明等信息技术手段,稳步实现跨省团队旅游。
第二,把握疫情下旅游业的变化,集中精力做好“中短途旅游”和“自驾旅游”两篇大文章。
7月8日,国内数据分析机构比达咨询发布《2020上半年度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分析报告》,据报告显示,2020年上半年我国在线旅游用户年龄中,31-40岁用户占42.7%,24岁以下及24-30岁的用户分别占18.5%和18.6%。旅游的目的从单一观光到休闲、亲子等需求全面开花。受疫情的影响,国内中短途旅游成为用户假期出行的首选,与此同时,自驾成为最热门的出行方式。
“中短途旅游成为首选”,意味着省内游客和周边省份游客是主要客源,这是值得注意的倾向。这提示景区,必须在省内游客和周边省份游客身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自驾成为最热门的出行方式”,说明了争取近程游客的重要性。
第三,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提供精准而精致的旅游服务。
疫情防控状态下,网络技术成为防控疫情的有效手段,也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好帮手。很多地方推行了“不见面服务”“网上办”“掌上办”服务。这其实对旅游业发展是一个重大提醒,旅游业也可以采取类似技术手段,实现旅游业发展变革。
不见面就不传染,疫情发生之后,人们的第一需求是安全健康需求,但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的需求仍客观存在,为此,一些旅游景点可以大量实行定制化的“不见面”服务。比如,人们可以在景区,根据电子信息指示,不借助服务员,自己进入房间住宿等。因此,景区要做好疫后时代旅游“不见面”服务变革的心理准备,全面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手段,瞄准旅游主群体,摸清他们的订票、行、住、买等各种需求,提供高质量的精致服务。
面对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影响国际交往,今年中央提出了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意在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这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全国恢复跨省(区、市)团队”,是旅游业实现“国内大循环”的关键一步,对提振内需意义重大。
景区门票大降价,旅游业全面复苏山东这次反应挺快,令人期待。但旅游业的发展,门票降价是重要吸引点,却不是惟一的着眼点。我们要认真分析疫情下旅游发展变化,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让旅游业在疫情下不但能减少数字上的损失,还能稳步取得高质量的提升。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报道)
责编:于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