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1)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等等。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2)为了维护统治,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的义务;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朝觐述职的义务。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2、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周王是谁 周共王,姓名姬繄扈,穆王子(“繄扈”,拼音:yī hù),西周第六代国王,生卒年不详,穆王死后继位。在位22年,病死,葬于毕原谥号共王(“共”,拼音:gōng)。
郑庄公敢割周王的麦子,敢箭射周王,为何不敢杀周王呢? 郑国与东周王室的关系,到了郑庄公时期,一直就是“剪不断,理还乱”。周平王政权之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4b893e5b19e31333433653263所以能东迁成功,就是依靠两个诸侯国:晋国和郑国。在“二王并立”期间,晋文侯和郑武公先后背叛了中原诸侯普遍拥戴的携王姬余臣,转而投靠了周平王。晋文侯和郑武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投靠有弑父篡位嫌疑的周平王政权,是因为携王政权失去了诸侯人心。这两国的投靠,使得周平王在崤山以东获得了宝贵而稀少的支持力量。然而,正是因为周平王政权在中原得到的支持稀少,才使得晋国和郑国相对于周王室更加强势。从郑武公去世到郑庄公长大成人这段时期,虽然郑庄公长期未能履行执政卿的职责,但周王室一直不敢撤换其职务,就是郑国强势的明证。曾有一次,周平王想再任命西虢公为执政卿,以填补郑庄公时常不在周王室的空缺。当郑庄公听说后,气愤不已,向周平王抱怨了几句。结果周平王立刻吓得退缩了,不但不敢提拔西虢公,还主动提出周、郑交质,以安抚郑国。周平王在位期间这次改命卿士事件,正是引发周、郑之间矛盾的导火索。公元前720年3月,周平王驾崩,其孙周桓王即位。周桓王登基之时,正年轻气盛。他对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