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钢联和钢银电商的创始人朱军红是这个系列中为数不多的To B创业者,也是目前唯一从体制内“下海”的创业者。这年头,To B的不好干,名气远没有To C的来得响亮。
朱军红1988年毕业于华东冶金学院,先后在冶金工业部、中国证券研究中心、和讯网工作。用他的话说,属于左手摸过“水泥”、右手摸过“鼠标”的人。世纪之交,互联网创业大潮席卷而来,有感于“同一座城市、同一个时间,东边和西边的钢铁价格竟然能差到一百元”,朱军红从北京南下上海,在人民广场附近租用一间办公室,创办了上海钢联,做起了钢铁等大宗商品的信息和交易服务。
见面时,朱军红手里拎着一只老式大号玻璃杯,杯中泡着浓浓的茶叶,非常老派,一点儿也不像一家“千亿级钢铁电商”的掌门人。随着聊天的深入,我们慢慢发现,他的低调是由内而外的。但凡谈到有关创业经历和公司业绩,他都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我们提到钢联指数增强了国家在大宗商品领域的国际话语权,他说,“没那么高大上,把分内的事做好就是为国出力”。我们说钢联去年位列上海民营企业三甲,他说,“这个行业毛利太薄,不能以营收论英雄”。我们问从上海钢联到钢银电商两次创业,一路走来一定经历不少坎坷,他说,“哪家企业不难呢”。只有聊起产业大数据、供应链服务和当前经济形势,他的话匣子才打开,变成滔滔不绝的健谈者。
可能因为大学学的是会计,朱军红对数字特别敏感。用他的话说,“搞清楚了数字,也就搞清楚了经济”。于是,我们现学现卖,把下午的聊天做了统计分析。在将近两小时的谈话里,朱军红提到“慢”有88次,提到“坚持”有28次,提到“耐力”有7次。这三个词,既是他经营的理念,也是他性格的体现。朱军红告诉我们,“慢”有两层意思,一是这个产业相对于消费互联网是一个慢产业,短期回报不高,赚不到快钱,更发不了横财。二是经营这个行业需要日积月累,必须慢慢地熬、慢慢地磨,比的就是谁更有耐力、谁更能坚持。
由于公司各方面已步入正轨,具体业务朱军红已不太管了,只负责战略方向。他说,他现在最常做的事,就是跟年轻员工“唠叨”。“干这一行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就像农村的木匠、泥水匠,跟着师傅学三年才能出师,再干个两三年才能自个儿接活儿。”讲这些话,朱军红是有底气的。在创办上海钢联后的二十年里,最初的合作人、高管都相继离开,只有他一个人默默坚持了下来。我们问他,为什么不去追赶潮流,追逐一下热点,他的回答依然简单干脆:“去干啥,我又不懂”。
作为大宗商品,钢铁业的兴衰沉浮直接反映了经济社会的风云变幻。对这一点,朱军红深信不疑。“大宗商品这条赛道还长着呐”“看不到天花板”“我们才刚起步”“刚找到感觉”。说这些的时候,他的语速明显加快,就像一位刚刚做完热身的运动员,蓄势待发,即将开启一段新的更加精彩的赛程。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