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做生祭文,当面劝说,南宋士人为什么非要文天祥死?

2020-07-25新闻9

文天祥是我国著名的英雄人物,千百年来,作为忠义符号,倍受人们崇敬。景炎三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被俘于海丰五坡岭,第二年正月,被元军押上海船,走到崖山时,元军统帅张弘范要求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在此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其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成为舍生取义的千古名句。不久,文天祥被押解至元大都,后因屡次拒绝元世祖的招降,被杀于元大都柴市。当文天祥的死讯传出后,南宋士子们不但不伤心,反而相互安慰,既“歌”且“贺”,这是为什么呢?

文天祥兵败被俘后,虽然想以死报国,以成忠节,然造化弄人,他未能像张世杰、陆秀夫那样立即死国。这不免让那些对他期望甚高的江南士子疑窦丛生,认为其贪生怕死,苟活于世。这是他们难以容忍的,于是想方设法,敦促文天祥死节,以全忠孝节义。

当文天祥被押解北行,途径青原时,他曾经的幕僚王炎午费尽心血,精心炮制了一篇《生祭文丞相文》,劝文天祥死。他在文中列举了历代忠臣贤士的典故,申明厉害,敦促文天祥为国尽忠,舍生取义。在王炎午看来,文天祥具有成为忠节典范和千古名臣的潜质:他是状元,是读书人的楷模;是不计利害、犯颜直谏的诤臣;是为官清廉、颇有作为的能臣;是振臂一呼、为国纾难的忠臣;是将身死置之度外、只身勇赴元营的状元宰相。在士人们看来,文天祥实为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物,所欠唯有一死,一死之后,忠孝节义全于一身,封建伦理纲常得以践行,堪称完美。

因此,以王炎午为代表的士人促文天祥死节的愿望十分强烈,这从王炎午的行动即可看出。他写好祭文后,抄录多份,与友人四处张贴,进一步以行动迫文天祥死。文天祥是否看到此文,史料并无记载,他的诗文中也没有关于《生祭文》的任何回应。或是元军看守严密,文天祥并无机会看到。王炎午苦心孤诣,计划虽然落空,但影响甚大。文人们对《生祭文》赞许有加,此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南宋士人们的心理和愿望。

王炎午虽写有《生祭文》,且千方百计想让文天祥读到,终未能实现。而另外一人王幼孙,在文天祥被押解途经庐陵时,当着文天祥的面,宣读了他自撰的《生祭文丞相信国公文》。元代程钜夫在《雪楼集》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幼孙字季稚,是为自观先生……宋之亡,其友文丞相兵败,执以归。过庐陵,谒于驿舍,为文祭之,期以必死。辞气忼忾,左右呜咽,莫能仰视。

以生祭文形式劝文天祥死,只是南宋遗民行动的一部分,为更加直接地敦促文天祥尽忠,士人们千方百计寻找机会面对面劝其死节。钱塘人汪元量曾利用为元世祖奏琴之机,多次到狱中探望文天祥,并趁机劝其以死尽忠。关于汪元量探狱一事,文天祥在其诗《胡笳曲序》中亦有提及。

作为文天祥好友,汪元量并未因友情劝文天祥偷生,反而劝其以忠孝白天下,说明当时社会上,尤其是士人群体之间,已形成了促文天祥死节的舆论氛围。故当文天祥的死讯传出后,士人们似乎没有太多的悲痛,反而显得很高兴,颇违常理。

自古以来,士人讲忠君,重气节,在理学发达的南宋更是如此。文天祥是当时抗元的旗帜性人物,其才学和品格是江南士人的楷模,形象堪称完美。他被俘后,在士人看来,唯有死节才与其身份、地位相称,才能维护纲常。当文天祥死讯传出后,是数年来一直期盼文天祥尽节的愿望至此终于实现,压在心头的石头终于落地,故相互安慰,既“歌”且“贺”了,也就不难理解了!

#辽宋夏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