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后电位产生原理 先为负后电位,历时约15毫秒,其幅度约为锋电位的5~6%,前半期与兴奋后兴奋性变化周期中的相对不应期相当,其机制跟钾离子的外流有关;后半期大致和超常期相对应,此时膜处于部分去极化状态。正后电位持续60~80毫秒,其幅度仅为锋电位的0.2%,正后电位与低常期同时出现,其机制是生理性钠离子泵活动增强造成的。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EPSP)和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IPSP)两部分,负后电位在前,正后电位随后。负后电位,钠离子内流,为上升支正后电位,下降支
细胞兴奋时的超常期是怎么产生的啊 去极化后的复极化过程中细胞膜的电位重新变成内负外正 但是 在恢复正常值之前 有一段时间 电位的绝对值是低于正常静息电位的 此时 细胞膜的阈电位低于正常值 只要受到比平时小的一个电刺激就可以产生兴奋 更容易兴奋 所以叫超常期 但由于产生的去极化电流小 所以往往兴奋后 突触后电位小 效应低比如 静息电位是-70mV 刺激电流要抵消70mV,才能产生兴奋.复极化过程中 有一段时间膜电位是0到-70mV之间 小于70 刺激电流只要抵消小于70mV的电位差,就可以产生兴奋
生理学知识,什么是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长期?低长期?能解解释清楚一些吗? 绝对不应期约相当于锋电位发生的时间,所以锋电位不会发生叠加,而且产生锋电位的最高频率也受到绝对不应期的限制。绝对不应期决定着两次相继兴奋之间的最小间隔时期。相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之后,Na离子通道部分开放,Na离子内流,细胞的兴奋性逐渐恢复,受刺激后可发生兴奋,但刺激必须大于原来的阈强度,这段时期称为相对不应期。刺激相对不应期过后还包括超常期和低常期超常期。哺乳类的A纤维在刺激后10—20毫秒之间出现,然后转为低常期(subnormal phase)。超常期与动作电位的负后电位所需时间大体一致。B纤维没有超常期,节后纤维(C纤维)在刺激后50—100毫秒间出现超常期。低常期。刺激使之兴奋后出现的一次性的兴奋性低于正常值的时期,低常期属于相对不应期。扩展资料继超常期的是兴奋性减低的低常期,长达70毫秒。从兴奋的离子学说来看,不应期是因为膜的Na+的转运机制全部或部分钝化,膜对K+的透性亢进的结果。即使同一细胞,其不应期也随各种内外条件而变化,例如低温或疲劳可使其延长,药物或无机离子也有影响。在神经的一部分被麻醉的神经肌肉标本上所看到的Vedensky抑制现象,也可用不应期来说明。如果给予足够强的刺激,膜可发生局部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