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你不是关系硬吗?我就不拿钱”村民索赔被威胁后找到了第一书记

2020-07-25新闻4

下乡第一年,他穿破三双布鞋,脚上全是水泡,又痒又痛;冬天的夜晚,刺骨的寒风透过窗缝直扑脸颊让他难以入睡;被村民追着要钱、要工作、要媳妇……

今年38岁的常晖在2017年调至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刑四庭担任副庭长,同年10月,单位开展第一书记下乡工作,常晖作为第一书记到民权县孟庄村驻村,生活随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凄苦和无力感让他觉得自己难以融入村子。

近千个日夜,常晖和村民共同努力,让原本贫瘠的土地上长出了“金子”,让原本不懂法的村民知法用法,让原本尘土飞扬、垃圾成堆的乡村变得干净整洁。常晖感慨:“直到现在,我才感觉我是真正的村里人了!”

马不停蹄引项目

村集体账户从0元到40万元

孟庄村,属商丘民权,平原小村,土地碱化严重,一亩地年收成600元左右。村集体一年9万元的办公经费仅够6名村干部的工资。常晖到村里的第一个想法是让村集体赚钱。

那段时间常晖魔怔似的,但凡听到哪里有好项目,就马不停蹄地去谈合作。有个小伙叫张帅强,野岗镇人,长大随父搬到郑州,开了个纸箱包装厂。张帅强十分想把厂子搬回家乡,恰好孟庄村在引进项目。

在省高院的帮扶下,订单合同的法律安全性有保障,并且孟庄村营商环境让他十分心动,2019年底,纸箱包装厂进驻村里原本闲置的扶贫车间,一年给村集体缴纳2.5万元的租金。再加上同年落地的光伏发电站项目,每年给村里带来18万元的效益,村集体开始有“外快”了。

接着,常晖想再建一个扶贫车间。他从引项目入手,先谈企业,再跑手续。这次常晖又找到一个在外打拼的野岗人周振民, 他在新郑生产加工防盗门。“我都不记得去过他厂里多少次,跟他谈成本,谈村里的配套设施,谈能给乡亲们带来的好处。”常晖的诚意打动了周振民,周振民承诺将部分生产线搬回孟庄村。

可土地性质变更和规划变更手续十分难办。2019年冬天,从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到商丘市,常晖常常一跑就是一整天。“我还记得我在国土资源厅门口等了整整一个上午,虽然很冷,但是我哪儿都不敢去,生怕错过了负责人。”2019年11月,2000平方米的车间终于建起来了,企业顺利入驻,一年给村集体缴纳7万元租金,还带动了村里40户贫困户就业。

扶贫车间内,村民正在打磨压缩门板 ▲

此时村里还有许多户人家以种地为生,常晖又想从转变种植模式、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镇上有育苗企业,培育辣椒和葡萄苗,要推广种植就得流转土地300亩。“300亩的地,我们花了整整两个月做村民工作。”起初村民不理解,打电话说难听话,甚至追到村委会争吵,后来常晖跟他们算了笔经济账。

“如果是好光景,种花生种玉米一年一亩纯利润600元左右,但需要承担天灾、虫灾等不可控的风险。土地流转无需承担风险,每年每亩地就有700元的收益,再加上种植补贴,每年每亩地就有800元收益。此外村民在大棚或种植园工作,还可以再领一份工资,怎么算都划算。”

常晖(右)和村民在田间查看梨树长势 ▲

慢慢地,一户一户谈了下来。目前大棚在搭建中,一年给村集体缴纳9万元租金,解决了40户贫困户就业问题;葡萄园基地还在筹建中,也将给村里带来大量就业岗位。村集体账户从0元到40万元的转变,让常晖心里有了底气。

帮村民打官司,给黑户“转正”

他让村民知法用法

2018年夏,常晖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里的妇女泣不成声:“常书记,我是刘爱民的老婆,他在工地上受了伤,手指折了,已经在工地上躺了两个星期了。”刘爱民是村里的贫困户,常年在原阳务工。

常晖让刘爱民先就医,做完伤残鉴定后到劳动监察大队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最终工地被判赔付7.4万元。

包工头打电话威胁:“你不是关系硬吗?我就不拿钱。”无奈刘爱民一纸诉状将工地所在公司告上了法庭。其间,常晖联系本村在外工作的律师,积极协调无偿法律帮助。直到今年7月,经双方协议,最终工地赔付给刘爱民6.8万元。

村里有法律问题的不止刘爱民一家,冯善芝的黑户问题已经十几年。60岁的冯善芝是二十多年前从邻村改嫁过来的,户口当时没迁入,后因二代身份证核查错过登记,被销了户。因此,年事已高的冯善芝享受不到相应的国家养老补助。

了解此事后,常晖协调各级单位,开证明、补手续,最终冯善芝不仅顺利上户,并且完善了个人养老、贫困户等各项手续。当身份证拿到手的那一刻,冯善芝说压在她心头“十几年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在驻村工作期间常晖协调了大大小小的法律事件,他意识到对村民普法刻不容缓。

他在村里建了商丘地区最大的农村法律书屋,3000多本图书涉及邻里纠纷、土地产权纠纷、务工协调、农民工法律维权等,给了村民不少法律参考依据。

此外,为给村里的留守孩子上好自护课,每年6月,他请来省高院的法官在孟庄村开讲,讲防溺水、防校园欺凌、留守儿童保护,给孩子们建立起无形的法律意识保障。

敢和贫困户算经济账

让贫困户真脱贫

7月15日午后,记者随常晖在村里走访。当转到村民李俊超的家门口时,李俊超正照看着亲戚家的孩子在树荫下玩耍。

“女儿回来了吗?学习跟得上吧?有什么问题及时跟我们说。”常晖坐下来跟李俊超唠起了家常。李俊超早年丧妻,和女儿相依为命,生活不易。谈到家里的收入,常晖说:“老李,我们来算算去年你们家的收成吧,看看这贫困户的帽子是不是真摘了。”

李俊超(左)和常晖在家中算收入 ▲

说着俩人便算起来,公益岗位(保洁员)一年1600元,家中两人享受低保共3700元,养老金1200元,喂养7只山羊的养殖补贴1000元,年底卖了4只羊收入4000元,卖树收入4000元,流转1亩土地800元,种植两亩土地收入2000元,女儿的教育补贴每年1200元,在扶贫车间务工收入8400元,务工奖补600元,算下来老李家一年收入28500元。

“老李,收入满意吗?”

“满意!顾着我和女儿的生活完全没问题!”李俊超笑得合不拢嘴。

村里的环境也像老李的生活一样,越来越好。水泥路修到了家家户户的大门口;道路两侧的路灯耸立着像卫兵;随处可见的绿色垃圾桶保障着村里的卫生,夏天蚊蝇乱飞、恶臭扑鼻的垃圾堆已成过去式……夏夜,村民们来到村里的公园,跳广场舞、唠家常,孩子们在篮球场内嬉笑玩耍。

跟村居环境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孩子们的学校,原本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校舍年久失修经常漏水,体育器材达不到标准,老师十分紧缺。常晖下决心一定要改变原本的办学条件。

2017年底学校重新翻修了校舍,建了微机教室、美术教室和音乐教室;同时,当年3万元的教育经费全部用于购买体育器材,孩子们有了新的篮球、排球。2018年教室里全部安装上了冷暖空调,同时常晖联系爱心企业捐赠3万元用于学校办公经费及电费支出。而从2019年至今,学校更换了所有的课桌椅子、餐桌餐椅,有了两台热水器。更可贵的是,在常晖的努力下,村里得到了两个特岗教师的名额。

“直到现在,我才感觉我是真正的村里人了!”常晖望着他帮村里建的校舍、修的水泥路、装的路灯,长出了一口气说道。

今年年底,常晖的任期就满了,带领孟庄乡亲致富的“接力棒”,还将在下一任驻村第一书记手中传递。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

见习记者 张知雨/文

记者 赵墨波/图

编辑 杨阳

审核 田震

#扶贫车间#就业#身份证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