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断裂带的划分 内蒙古免渡河镇志

2021-04-04知识27

工作区成矿地质背景 一、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大兴安岭中北段涵盖了大兴安岭褶皱系的主体部分,工作区北西以得尔布干断裂为界(图2-2),东南基本以二连-贺根山-嫩江缝合线为界。据赵一鸣、张德全等“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大兴安岭及其邻区多金属矿产的勘查与评价研究”(85-901-01)成果,大兴安岭中北段前中生界可进一步划分,自北西向南东,得尔布干断裂以北为额尔古纳-兴凯褶皱带,以南为鄂伦春早-中华力西褶皱带(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称其为喜桂图旗中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其南为伊尔施加里东-华力西褶皱带,再向南东为东乌珠穆沁旗早华力西褶皱带(1991年《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称其为东乌旗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二连-贺根山-嫩江缝合线以南为蒙东南中-晚华力西褶皱带(图2-2)。由于大兴安岭在构造演化过程中受西伯利亚古板块、中朝古板块和滨西太平洋板块在不同时期挤压、碰撞拼接、裂陷、再挤压、再拼接等作用影响,本区的构造活动在空间展布、构造-岩浆演化系列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特点。在早中生代以前主要受西伯利亚古大陆和中朝古大陆的南北向挤压影响,沿两个古陆前缘形成一系列主要为东西向、次为北东向的褶皱带和深大断裂,这些褶皱和断裂不仅控制了晚古生代以前的。

断裂带的划分 根据重力异常形态,重力垂向及水平一阶导数的零值点和极值点位置、重力异常欧拉反褶积上延0~20km断裂轨迹追踪图,并结合MT电阻率断面图在XB05剖面内重力划分出23条断裂;电法划分出20条断裂。电法断裂编号仍以重力断裂编号为准。这些断裂有的是基底断裂,有的是超壳断裂或区域构造的分界线。XB05剖面从西北到东南划分的断裂如下:F1断裂:为海拉尔盆地内部断裂。重力表现上部向西北倾斜,下部近似直立,延深达12.5km。电性资料反应不明显,可勉强划分出电阻率差异的分界线。免渡河断裂(F2):免渡河断裂北西走向,与测线方位一致。但由于测线沿公路进行,有两个地方与断裂交叉,重力异常都有显示。F2在重力异常显示为向东南倾斜,延深约8km。电法显示F2断裂是海拉尔盆地和乌奴尔凸起的分界线。两侧电阻率有明显差异。走向7km以上略向北西倾,而7km以下转为向东南倾斜,延深大于20km。F3断裂:从位置上看,F3断裂仍属免渡河断裂,这是由于在这个位置上测线又穿过该断裂。重力上看,F3倾向北西,延深达25km,但电法反映不明显。西北侧电阻率为中高阻,东南侧为高阻。走向仍为北西向,但延深没有重力反映的深,只有16km。F4断裂:位于乌奴尔镇东南。重力反映向西北倾斜,延深。

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一、以往基础地质工作程度大兴安岭地区由于植被覆盖严重,人烟稀少,交通欠发达,地质工作程度较低,尤其是大兴安岭中北部地区地质工作程度更显不足。新中国成立前仅有少数中、外地质工作者沿交通线做过少量路线地质调查,曾有俄国人、日本人在铁路沿线和免渡河一带进行过地质矿产概查,并发现了铅锌矿和煤矿。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直对大兴安岭地区地质工作非常重视,使得该区地质工作得到飞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专门成立了大兴安岭区测队,首先完成了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填补了本区地质工作的空白,对本区进行了第一次区域性的地质总结。1951~1953年刘国昌、姜春潮等在大兴安岭进行了1∶50万地质调查。1980年内蒙古地质局116队完成了呼伦贝尔盟1∶50万地质图、矿产图、构造体系图、成矿远景区划图及相应的文字报告和说明书。20世纪80年代前,在国家的统一布置下(计划经济时期),相继开展了全区1∶50万航磁测量、1∶100万区域重力测量和大面积的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相当一部分地区还进行了1∶20万重力及1∶10万和1∶5万航磁测量,少数地区1∶5万区域地质和1∶2.5万航磁测量工作也开始起步,取得了极为丰富的基础地质资料,并发现了一大批有地表。

#内蒙古免渡河卫星地图#免渡河镇志#内蒙古免渡河镇#内蒙古免渡河非法狩猎#内蒙古免渡河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