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换个角度看历史,明朝的另一面,“太监治国”

2020-07-25新闻14

题/换个角度看历史,明朝的另一面,“太监治国”

文/唐晋

配图声明/本号所使用配图均来源于互联网,且难以查证著作权人,若有来源我们定会标记,若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号,我们会认真解决!

原创声明/不易君子为文史地理爱好者原创投稿征文平台,文章原创性均通过作者保证与原创工具检测,若您发现作者文章有抄袭、洗稿等嫌疑,请将线索发送至后台,我们会严肃处理!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前言

历数朝代更迭,伴随着封建帝制的不断加强,太监这一股“政治势力”在宫廷当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著。从秦汉开始直至明朝(清朝宦官之祸可忽略不计),太监群体的地位日益伴随着帝王权柄的膨胀而水涨船高。

作为皇权下衍生出的权力附属品,尤其是在大明王朝这一历史时期,太监群体正式成为了左右朝局政治的一股重要势力,即便无法左右国朝大势,也会在常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挥作用。

(宦官形象)太监显重,宦官当道

若论在朝廷宫苑之中最不能得罪的人是谁,无疑便是“太监”这个群体。

帝王即便是被忤逆也要顾及一下“王者尊严(面子)”,权臣即便是被得罪也要顾及朝野看法(舆论),而太监就没有这样的顾及了,因为大家都认为他们是一群龌龊小人、鼠窃之辈,长期在这样的舆论压抑之下,导致太监本身对于自身也持有这样的看法。

即便得不到尊重,那便彻底沉沦!

(影视剧中的宦官群体)

这或许是导致大明王朝权宦奸阉辈出的历史缘由,所以他们对于旁人释放的善意极为珍视,而对于旁人投来的鄙夷的目光极为敏感,于是便造就了一种极为畸形的心理状态——以自身的心意为善恶标准。

简单来说,便是世俗间的道德、礼法、人性对于他们统统起不到约束的作用,让这些太监唯一秉持的原则就是“丛林生存法则”。朝堂是帝王与臣子的博弈斗争的擂台,那么宫廷之内便是太监的主场,加之明朝中后期的帝王消极怠政,使得原本处于不起眼处的太监,成为斡旋在帝王与群臣之间的一个重要齿轮。专权擅威,混乱朝局

就好比明朝的首个大太监——王振,在明英宗朱祁镇的宠信之下简直是“无恶不作”。皇帝称其为“先生”(王振有些文化),拥附其人的群臣尊称为“翁父(同岳父)”,此等荣耀作为一个太监可谓崇高之至。王振本就是举人出身,拥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凭借着以宫廷宦官的身份上位,心目当中反而产生了一种空虚。

(明英宗朱祁镇的宠臣:王振)

一种“无敌”的空虚!

结果呢?在王振的“劝谏”之下,明英宗朱祁镇欲效法父祖之雄姿英风,马踏北疆、御驾亲征北方的瓦剌敌酋,结果呢?土木堡之变骤然发生,英宗被俘、全军覆没,大明王朝的首府要冲之地岌岌可危,国朝之衰亡在此一战!

暂且不论明英宗朱祁镇在其中发挥的主导作用,但王振的诱导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帝王本身对于群臣意愿的叛逆,还在于王振作为宦官这一势力的代表,居于帝王与群臣之间的灰色地带,进行双方实力的斡旋。

(朱祁镇剧照)

就像是拔河比赛一样,帝王与群臣的拉锯过程中,突然加入了宦官这一势力,朝局的平衡当然会发生倾斜。这种状况在明武宗朱厚照时期再度进行了上演,著名的大太监刘谨权倾朝野、盛极一时,被誉为“立皇帝”,较之前代宦官王振也不遑多让!

(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宠宦:刘谨)

明武宗朱厚照这位天下第一顽主对于朝政礼法的束缚本就抗拒,这就更加纵容了刘谨权势的膨胀,以至于在明武宗一朝,不仅有刘谨这样权倾朝野的大太监,还有与之配套的“八虎”(与刘谨合称的另外七位太监)。这都不是单枪匹马的擅政作乱了,而是团伙作案、集体显赫。

更为讽刺的是,刘谨是败亡竟然也是在大臣杨一清、李东阳联合另一位大太监张永的条件下,才激起明武宗朱厚照对这位亲信宦官的杀机。正应了那句“必须用宦官来压制宦官”的话,这也能够说明当时的明朝内部,宦官势力的畸形膨胀,导致朝廷大臣对于这股势力颇为忌惮。左右大势,成就权臣

这件事情延续到隆庆、万历年间更为显著,嘉靖皇帝朱厚熜死后,新帝(明穆宗)朱载垕即位登基,重用亲信大臣高拱。不幸的是,隆庆皇帝(明穆宗)早逝,诏命高拱为托孤大臣,辅佐当时仅在冲龄幼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

(冯保与张居正)

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下去,那大明朝之后便没有张居正什么事情了。

结果天不遂人愿,高拱作为当时的内阁首辅,同样是老皇帝的托孤大臣、新帝的顾命大臣,为了进一步地稳固自身的权位,欲帮助亲近自己的“御用监”太监陈洪谋求“司礼监掌印太监”之位。

可这一举动,极大地挫伤了本应该进位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冯保。结果正是因为这一举措,冯保在万历皇帝朱翊钧和李太后面前尽数揭露了高拱的不臣之心,转而引荐与自己结为兄弟的张居正。要知道,冯保从万历皇帝刚出生的时候便开始服侍,又深得万历生母李太后的信任,在当时的内廷占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如此一来,高拱这个顾命大臣的座位还没有焐热就被革职了。这才使得张居正成为明代有史以来的首位权臣,而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张居正与冯保的关系也日渐升温。可以说,冯保的存在则是张居正掌握宫廷内部的底气所在,否则那天皇帝不高兴了要针对外臣,他都可能反应不过来,就像是高拱一样,不明不白地就被革职回家。

(万历皇帝与宦官)

即便是阉宦之祸愈演愈烈,从帝王本身的角度出发,无论太监如何作乱都无法祸及自身,反而是拱卫皇权的一条忠犬。如同王振、刘谨,即便是专权擅威也不敢将锋芒掉过头来指向皇帝,而群臣百官就不一样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帝王想利用群臣做事,群臣也想从帝王手中获取更多的权利,这是必然趋势。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最为典型的便是明朝权柄最大的太监——魏忠贤,此人恶名远扬的程度丝毫不亚于赵高,都是宦官太监中的代表性人物。明朝末期的吏治本就浑浊不堪,加之还有魏忠贤这个“九千九百九十九岁”居于庙堂之上窃威作乱,明熹宗朱由校对此更是不闻不问,朝政日益腐败、大明朝日益衰亡已成必然趋势。

对此,明熹宗朱由校不可能一点风声都听不到,但他非常明白,如果没有魏忠贤帮他在朝廷之上与百官对抗,那么他这个帝王的权威早就丧失殆尽了。魏忠贤愈作乱,那么群臣对于皇帝本身的需求就愈发地强烈,与之相对的是,干掉魏忠贤之后,皇帝本身就要直接与群臣百官进行对抗。

(魏忠贤)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皇帝)是前者,明思宗朱由检(崇祯皇帝)是后者。

这是一个非常生动典型的例子,崇祯皇帝在位时期不可谓不“励精图治”,结果呢?朝政日益衰败、大明朝便直接亡在了他的手中,搞得世人对于崇祯皇帝朱由检的评价还不是很高。原因便在于,崇祯皇帝这个人性格太过于急切了,干掉了魏忠贤之后,直接撸起袖子、光着膀子就和群臣百官展开了博弈。

现状可想而知!

崇祯十六年(1643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军围攻京城,十九日凌晨,农民起义军从彰义门杀入北京城,当时的崇祯皇帝朱由检鸣钟召集百官,结果无一人而来。这座昔日堂皇庄严的大殿内,决定着天下无数人命运的大殿,显得是格外的凄凉孤寂。

(崇祯皇帝心灰意冷)

搞得崇祯皇帝朱由检心中不禁悲凉万分,在临死之前说道:“诸臣误朕也,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随后便在煤山自缢而死,完成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最后一环。而群臣百官依旧可以改换官服,迎接成功者李自成入主京城。这句话历来被人看作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推诿责任的话语,但仔细想想,为何崇祯皇帝朱由检不去埋怨误国误民的宦官魏忠贤,唯独对于群臣百官多有怨愤呢?

然而,个人的力量终究是逆转不了历史的趋势,崇祯皇帝朱由检的死亡印证了朝局的腐败,也深刻体现了大明王朝对于宦官本身的依赖程度。讽刺的是,这些作恶的太监(除却冯保)对于朝局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由此可见,宦官太监在大明朝的根基之深,已然到了不可逆转的地步。

#明朝#太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