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近日,宜昌市印发“营造更优环境落实惠企政策加快疫后重振责任清单”,列明财税支持、金融扶持、营商环境等三大类别的71条政策措施要点(即“优化营商环境71条”)。“71条”措施,条条是干货,项项为企业,并把相关责任部门、责任人的名单电话全公开。
7月24日,宜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就“71条”中的“财税支持”进行解读,确保各项惠企措施落实落地,营造更优环境,切实做好“六稳”、落实“六保”。
7月24日,宜昌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就“优化营商环境71条”中的“财税支持”进行解读。吴延陵 摄
纾困帮扶,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疫情发生以来,宜昌市积极抢抓政策窗口期,累计争取各类资金70多亿元,衔接银行对重点项目授信近150亿元,争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优惠贷款和减免税收60余亿元。该市发改委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驱动和结构调整、“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治理、节能环保与生态建设七大类重点支持领域积极争取投资,目前,已累计申报中央投资项目395个,申报资金总额175.1亿元,已到位预算内投资项目119个、资金12.64亿元,并通过企业债券申报“直通车”政策,累计申报企业债6只,规模52.59亿元。
为了帮扶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宜昌市全面深化政府采购改革,取消政府采购保证金,财政部门预留政府采购项目年度预算总额的30%以上,专门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市直78家主管部门开通了“扶贫832”平台采购,预留采购额度269万元,促进消费扶贫;建立政府采购“网上商城”,打造公开透明的竞争环境,真正实现“阳光采购”;督促市直各行政事业单位减免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房租。
宜昌市税务系统紧盯“五最”目标,聚焦税收领域的热点、堵点、痛点、重点问题,快速落实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实质性减轻企业负担。上半年,全市累计实现减税降费15.63亿元,减免社保费13.4亿元。此外,为提升办税体验,该市税务系统实施了“16条纳税服务创新举措”;深化“双千”服务;打造“一刻钟办税服务圈”;构建“网上办”“扫码付”“票寄送”等多元化非接触式办税缴费领票新渠道。目前,纳税人90%以上涉税服务事项可以网上办理;正常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由8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企业年均纳税时间在全省目标的基础上再压减5%;宜昌在全省率先实现纳税人跨区自由迁移,从原来的3个环节压缩至1个环节,从10个工作日压缩至即时办理。
为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共渡难关,宜昌市经信局积极落实电价优惠政策,截至6月底,该市落实非高耗能用户电价优惠、湖北省化肥企业电价优惠、支持性两部制电价等3项政策,共优惠电费1.41亿元。到今年底,非高耗能用户电价优惠预计还可为用户减少电费支出6000万元以上。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宜昌加大对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的资金支持,争取省市两级专项资金7.1亿元,目前,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已有104家完成关改搬转任务,剩余30家搬迁企业中,15家已开工建设搬迁项目、15家启动搬迁工作。
为了促进复商复市和消费复苏,宜昌市出台了支持城区夜间经济发展8条措施、餐饮业纾困5条措施,在城区九大重点商圈试点外摆经济。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复工复市1619家,复工率100%。此外,该市商务系统全力抓好农商互联,市县联动开展“直播带货”68场次,累计销售1.7亿元;首次发放惠民消费券4000万元,消费杠杆比达1:6.4;开展“荆楚味道·数字消费节”、首届“惠购”宜昌线下车展等10余场促销活动。
提升服务,打造一流政务环境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和群众说了算。为了持续打造营商环境“高地”,宜昌市坚持刀刃向内,下大力气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机制,积极搭建各类企业服务平台和亲清政商关系,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支持企业以恒心办恒业。
宜昌税务部门严格执行“十必须十不准”,深入推行税务执法“三项制度”改革,创新推行税收执法容缺容错机制;对外公开承诺践诺“12项优化税收营商环境服务举措”;实行“免打扰”执法,无风险不检查,无审批不进户,无违法不停票,不断规范税收执法;大力推行创优稽查、限时稽查、一案双查,对侵害纳税人权益的行为严厉查处,着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持续提升纳税人、缴费人满意度和获得感。
为了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宜昌市财税系统纷纷发挥职能作用,构建平台,深化政银信企合作。
宜昌市发改委为金融机构和三峡集团搭建合作平台,积极打造央地银企长期合作典范。组织农发行等8家金融机构分别与三峡基地发展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签订授信协议,累计为7个长江大保护项目提供授信额度147.42亿元。
该市财政部门则运用“企业方舱”平台,在企业贷款和融资担保方面发挥作用,截至6月底,全市389家企业被列入国家防疫重点企业,155家企业获得专项优惠贷款57.92亿元,争取贴息资金0.7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主体融资,累计办理担保金额1.8亿元,并为36家企业减免担保费200多万元,为4776名创业者办理创业担保贷款8.5亿元。
该市税务系统利用其开发的“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信息平台”,开展税收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打通上下游链条,目前,已帮助企业61个项目实现供需对接,并与全市32家银行金融机构合作推广“纳税信用贷”,上半年,全市2238户中小微企业获得“纳税信用贷”18亿元,有效化解了企业复工复产的燃眉之急。
宜昌市商务部门依托“网上金融大厅”“楚贸贷”,加大对各类商务企业的融资支持,申报商贸企业融资需求1302家,186家商贸企业获得授信金额27.9亿元,193家商贸企业获得贷款17亿元。
指标回暖,经济企稳趋势向好
在一系列财税惠企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宜昌市经济运行指标出现积极信号,工业企业应对疫情影响的信心更足,生产经营状况有了明显好转,5月份,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增速实现由负转正;6月份,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提高到两位数,环比实现了逐月提升。
与此同时,该市重点商务经济指标也回稳向好。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9亿元,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贸进出口达到74.7亿元,稳住了外贸基本盘;合同外资金额3.5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572万美元,实现正增长。
全市外贸出口实绩企业368家,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家。兴发、宜化、奥美医疗、东阳光化成箔等出口过亿元企业达到14家。宜昌综保区、中国(宜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等国家级平台、试点先后获批,首批15个项目入驻综保区,三峡保税物流中心主要考核指标居全省前列。
据了解,下一步宜昌市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当好“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推进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