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姐姐们乘风破浪,是观念进步还是营销泡沫?

2020-07-25新闻12

原标题:姐姐们乘风破浪,是观念进步还是营销泡沫?

今年3月,爱奇艺强势推出《青春有你2》,正式拉开2020年女团大战的序幕。而随后的《创造营2020》和《乘风破浪的姐姐》也均获得了数以亿计的播放量,有关它们的讨论几乎无时无刻不出现在社交媒体上。

随着《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2020》的落幕,又迎来了《姐姐》炒热的夏天。到7月24日《姐姐》已播出了7期,而每一期似乎都能屠榜热搜,各种数据、热度都领跑同时期的其他综艺,讨论度更是居高不下。

事实上,通过选秀最终组团出道式的节目模式并不新奇,但在激烈的竞争和中国宣传部门严格监管下,制作者们正努力让节目看上去更具备进步意义。例如,《乘风破浪的姐姐》选择30岁以上的成熟女艺人参加,试图展现其打破年龄“天花板”的一面。

这种改变或许正迎合了中国年轻人对性别议题日益增长的关注与兴趣,粉丝期待看到更多元、更开放的女性形象。不过,从王菊到《青春有你2》,从Yamy到《姐姐》,井喷的女性真人秀是真的促进了社会上对女性刻板印象的瓦解,还是只是一场营销泡沫?

从《青春有你2》到《姐姐》

纵观我国选秀节目发展史,基本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蓬勃发展阶段、冷却与变化阶段和多样化探索阶段。

在萌芽阶段,由于《流行偶像》和《美国偶像》的巨大成功,几家国内电视台率先推出了选秀节目,其中最具影响力是2004年的《超级女声》。该档节目不但掀起了一阵短信投票狂潮,还使中性风格的选手李宇春脱颖而出、,成为了被热议的社会现象和女性主义进步的代表。

2018年,两档偶像养成类综艺《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大热,引发“全民造星”的狂欢。资本力量也开始纷纷抢滩登陆,综艺市场由此开启中国的偶像选秀元年。而综观近年来的选秀节目,参赛性别条件被限制为女性的节目又占据了半壁江山。在此类节目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又随着市场不断发生改变。

当偶像市场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和代际更迭,粉丝规模的升级和圈层的扩大促进审美意识觉醒,传统意义上“白瘦幼”的女团审美标准被打破,粉丝期待看到更多元、开放的女性形象。

3月推出的《青春有你2》打出“重新定义女团”的口号,109位形象迥异的参赛选手也将美的定义拓展,呈现出审美的包容性。

相比于有着传统意义上苗条身材、面容姣好的女团偶像形象,节目组邀请了一些并不符合这些标准的女性参加。例如,23岁的中国吉林女生上官喜爱体型微胖,她一直留着干练的“男儿头”发型,但她却凭借极具张力的舞蹈收获了相当高的人气和众多粉丝芳心。

另外,在主题曲考核中,刘雨昕拒绝穿节目组统一的裙子制服,而选择裤装。服饰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在塑造视觉形象的同时,也传递着特定的审美观念。刘雨昕拒绝裙子而选择裤子也强化了她与其他选手的审美区隔。

区别于《青春有你2》以年轻女性为主角的真人秀节目,中国首个主打成熟女性展现自我价值的的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自6月播出以来便“后来居上”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在这档有着中国“造星工厂”之称的湖南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节目里,参加节目的练习生不再是素人女孩,而是30位年龄在30至50岁之间的、在行业内成名已久的女星。

节目在一开始的宣传片中就提到,“30岁以后,所有的可能性不断褪却,但还可以越过时间,越过自己”。于是,就有了后来节目中很多鲜活的人物。直率的山东美女张雨绮、精灵古怪的上海女孩黄龄、老一辈大姐头宁静、文艺女神万茜、自称AI的歌手朱婧汐等。她们不再是神秘的、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我们身边熟悉的女性形象。她们携带着各自的生长环境、丰富的生活样貌,很意外地,非常接地气。

而《姐姐》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爆炸式的关注与讨论。很多网友表示,在节目中看到这么多已步入中年的明星依然为了梦想这么拼,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女性的魅力不应被年龄定义。

是观念的进步还是营销的泡沫?

波伏娃在19世纪曾指出由于女性生理的局限性,自古以来是男性掌握具体权力,女性被视作父亲、长兄等男性“附属品”。在中国古代,“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等俗语就体现出女性一直以来是与男性对立的“他者”。

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生理欠缺”对女性发展的障碍减小,妇女解放运动使女性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尽管中国从数十年前便提出了“妇女能顶半边天”的男女平等口号,在现实中,出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年轻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就业、婚姻和生育方面,仍面临诸多歧视与限制。

但随着近年来全球化和女性平权运动的兴起,性别平等意识已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一种共识。而媒体作为社会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一面反映社会现实的镜子。多元化的女性形象迎合了不同粉丝群体的审美期待,在审美话语权不断分散的今天,女团偶像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刻板“模型”,而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过去父权制主导下的单一的男性审美标准,展现出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此外,除了对女性外在形象的认同外,大众也开始从偶像身上提取符号化的意义,完成自我理想投射。其中,《青春有你2》节目就提出“X”的概念,寓意无限可能,突破单一化、平面化、脸谱化的人设。109位参赛选手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着“girls power”,比如有8年练习经验的孔雪儿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拿下首A,形象不那么符合女团标准的上官喜爱舞蹈动作力量感十足,曾有过一段婚史的蔡卓宜不惧网友恶意评价,凭借“作”而走红的虞书欣在节目中展现自己的“真性情”等。

当然,并非所有人对这些节目都持褒扬态度。一些《乘风破浪的姐姐》的批评观点认为,该节目是在“贩卖焦虑”,想让中年女性模仿年轻女性的模样反而是在“强化年龄歧视”。而正是因为被冠以“缓解年龄焦虑”,从而引发更大的生存焦虑。事实上,真正现实生活中的中年女性往往很难摆脱传统的伦理而展现自己。

其次,由于女团真人秀节目在中国流行已进入第三年,观众的审美也渐趋疲劳。强调不同的标签是节目制造商进行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方法,因此《姐姐》更像是一次“被迫的转型”。

而标榜“独立女性精神”的女团真人秀类节目是中国日趋成熟的娱乐工业的当代产物,本质上仍是按照套路和剧本进行的一场营销,很难说实际代表了社会观念进步。比如,一些中性风格的选手受到欢迎,是因为中性的表达很容易让她在很多选手中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这并不代表中性本身受到欢迎。

当然,无论是《青春有你2》还是《姐姐》,其建构符合当代社会精神气质的女性偶像形象,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传统女性形象的刻板印象,颠覆了单一的审美标准,传达出现代女性独立自信、努力奋斗的精神,这必然会对现代女性的自我认知和当代性别文化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但男权社会驯化的审美环境和利益至上的资本狂欢,仍然使得多元化女性形象的建构困难重重,媒介中呈现的“拟态现实”也难以撬动现实社会中社会性别的天平。短期集训和快销式的限定团并不是偶像“养成”的核心目标,能否通过女力偶像的建构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仍然值得思考。在“养成”偶像的同时“养成”粉丝,通过偶像与粉丝的共同成长推动两性平等,促进社会制度的运转,更是未来偶像类综艺的着力点。

#综艺#青春有你2#乘风破浪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