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降雨即将到来 恩施堰塞湖“水陆空”监测全覆盖

2020-07-25新闻20

恩施市屯堡乡马者村沙子坝村滑坡区域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根据省气象局预报,恩施即将出现中雨到暴雨天气,屯堡预计将有20到30毫米的降雨,目前,地质、水文、消防、测绘等部门也加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加大监测力度,织牢“水陆空”监测网。

下水:传感器实时传递水位信息

在堰塞湖中游位置,恩施州水文局的传感器正在水中24小时“执勤”,一条线缆从水中延伸至高处路面的终端机,水位数据也实时传输到了当地的水文网上,滚动向外发布。

水中的传感器实时将数据传送到上方路面的终端机

“堰塞湖的上中下游都有工作人员携设备进行监测,信息传送到专业软件,就可以生产一个表格,显示当时的时间、水位、库容,每10分钟更新一次。这项工作的作用就是弄清楚库内的水位是在下降还是上涨。”恩施州水文局信息科科长朱飞介绍。

湖北之声记者采访恩施州水文局信息科科长朱飞

记者在现场看到,湖中间的马路已经不见踪影,只有半边电线杆裸露在湖面上,附近树木的树叶满是泥土,足见水位曾高位上涨、没过树木。

堰塞湖附近的树木满是泥土,水位曾没过树木

站在7月21日最高水位584.23米的标记处,朱飞正在计算水位下降的速度,7月21日至24日,该监测段堰塞湖水位已下降超过11米,水中的传感器多次露出水面,现场工作组也在不断地将设备前移。

堰塞湖最高水位标识处

但从23日开始,水位下降速度趋缓。“刚开始比较快,23日来水量和出水量基本上是相等的,23日到24日基本上只下降了0.5米左右,现在基本上每小时下降1~2公分。”

上天:无人机采集影像资料

同一时间,堰塞体上空,恩施市施州大道消防救援站的无人机正在画一个“十字”。恩施市施州大道消防救援站指导员任世才告诉记者,无人机每两小时出动一次,主要采集清江河道和滑坡体的影像资料。“一个是监测它的水位,看水位有没有涨,水流量有没有增大,然后就是看滑坡的情况。”

消防战士正在操作无人机

他们所在的监测点位于屯堡乡田凤坪村,隔着清江,正对滑坡体。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滑坡体中间的一道裂缝中,水流裹挟着泥沙,形成一道小小的“瀑布”。

从监测点可以清楚地看到滑坡体

除了无人机,监测点旁和堰塞湖边还各装了一个摄像头。通过实时传回的画面,可以清楚地看到上游来水通过堰塞湖顶的一个缺口正在下泄。

消防战士王光辉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河道,就是怕泥土在下面堆积多了,再把河道给堵了。河道堵的话,形成堰塞湖的水位还会升高,肯定危险性更大一些。只要水在慢慢地流,水位在慢慢地降就可以。”

自21日上午起,10名消防战士就24小时值守,不间断地将影像资料传回指挥部。

监测点和清江隔江相对

在同一个监测点,还有从武汉前来增援的测绘专家。邹崇尧来自湖北省测绘工程院,7月21日,他和同事连夜赶到恩施,这几天每天都利用无人机对堰塞体的高度进行测量。“它的精确度一般可以达到0.1、0.2米的样子”,邹崇尧告诉记者。

一旦天气情况达不到起飞条件,测绘人员就要带着专业工具全站仪来到堰塞湖边,在距离堰塞体仅200米左右的位置进行人工测量,这也是所有测量站点中离堰塞体最近的点位。

入地:在滑坡体外缘做“CT检查”

在马者村香树湾组的一片苞谷地里,来自省地质调查院的技术人员和4名志愿者正踩着泥泞,向深处艰难挺进,为周边地质做"CT检查"。昨天,大家一共要布设500米左右的电路,直至东南方向的滑坡体。背着近50斤的线圈,穿越茂密的苞谷林,每隔5米就要弯腰往地里插入一个金属电极。很快,从利川团堡镇来支援的志愿者张弟祥就全身湿透,“屯堡和团堡只有一江之隔,这里有困难肯定要来帮忙。”

正在布线的志愿者张弟祥

每隔五米左右就要插入一个电极

通过大家在地里布下的电极,沿线土层的电阻值呈现在技术人员的电脑上。这条数据曲线,纵向切割,就形成了一个地质剖面,直观反应出土壤层和基岩层的分界。省地质调查院技术人员程怀蒙介绍,泥土覆盖层越深,可能滑坡的方量也就越大。截至目前,省地质调查院已经在滑坡体外缘进行5次布线。“专家组会跟我们提出要求,然后布线给他们提供参考,因为滑体主要是以覆盖层为主,专家组也是想了解泥土层覆盖层到底有多深,然后判断有可能滑坡的范围。”

志愿者和技术人员正在抓紧时间布线

现场进行监测工作的单位还有很多,各项监测采用的不同方法可以相互印证。大家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得到更准确的数据,为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湖北之声记者 刘爽 向秀)

#消防战士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